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伦理支撑

时间:2022-10-26 08:11:04

生态城市建设的环境伦理支撑

摘要::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原则所建立的现代城市造成了众多的城市环境问题,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到二元对立的状态,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边缘。在对现代城市环境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生态城市是为了解决当前城市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与环境伦理具有内在一致性,它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公正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引导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首先,环境伦理价值观、环境伦理道德规范和环境伦理信念等环境伦理价值理念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生态伦理文化、生态道德教育、低碳经济模式和生态伦理法制等环境伦理实践行为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实践支撑。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意识;生态道德教育;低碳经济;绿色消费;环境伦理法制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3)02-0031-08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集聚地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着人类巨大的创造力与智慧,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与文明。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1800年,世界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950年时则迅速攀升到了29%,而联合国《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年》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有5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而在未来20年内,全世界人口中近60%将是城市居民。”联合国人居署:《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2页。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蓝皮书也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迈向城市时代的绿色繁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页。由此可见,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工业文明浪潮的必然结果,城市作为人类未来的主要聚居地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城市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联合国人居署的报告指出:“虽然世界城市面积只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但却消耗着75%的世界自然资源,产生着占世界总量75%的废弃物。特别是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往往以人口大量集中、资源大量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主要特征,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发了一系列不可低估的环境负面问题。”联合国人居署:《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2页。城市环境恶化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对现代城市建设的深刻反思。在此基础上,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是为了解决城市当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由之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生态环境的衰败只是问题的症状而非根源,而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价值观念。因此,生态城市建设不能仅仅依靠物质、技术和资源手段,最根本的是对人类的价值观念进行转变,以期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导思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从研究人与自然深层关系出发,通过转变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而为城市环境问题提供解决策略,对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环境伦理学是理论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则是其引导下的具体实践,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视角下建设生态城市,必然会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一、传统的城市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其伦理内因

城市最早起源于农业文明时代。经过不断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聚集地。在农业文明社会中,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城市数量少且规模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也十分低,城市化现象并不显著。农业文明社会中的物质条件、技术手段都十分简单,人类依托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居住,对自然十分敬畏,顺从和适应大自然的安排。在城市建设方面,传统的农业城市建设以自然为本,遵循“自然本体论”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农业文明时代的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小,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较强,城市与自然处于原始的小农经济的和谐统一。

尽管城市起源于农业文明时代,但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迁徙则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促进世界人口加速向城市聚集,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开始剧增。工业文明社会的现代城市,一方面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城市也给城市和人类社会带来了众多问题。正如联合国人居署所指出的那样:“城市呈现出人类最好或最坏的一面,它们是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各种革新、产业、科技、企业精神和创造力的孵化器,城市是人类最崇高的思想、雄心和愿望的物化形态,城市通过创造财富可以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并提供就业机会,却也可能成为贫困、社会歧视和环境恶化的温床。”联合国人居署:《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2页。

环境恶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工业文明社会现代城市发展的瓶颈。工业文明社会的现代城市将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城市是否发展的唯一标准,过分的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环境保护,甚至是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环境,掠夺自然资源,滥杀野生动物,最终造成了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水污染、垃圾围城等一系列危害人类健康的城市环境问题的爆发。

工业文明社会现代城市的环境恶化的深层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所持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所导致。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改变了城市以往的生产模式,减少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现代化的机器工具增强了其改造自然的自信心,使人类开始疯狂的向自然进军。由此,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由农业社会的敬畏、适应和顺从自然转变到统治、控制和征服自然,人类更加将自己看作自然的主人,将自然看作为人类所利用的工具,向自然界无限制的索取。

上一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兴趣 下一篇:职业教育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