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缺失的思考与救赎

时间:2022-10-26 03:40:02

人性缺失的思考与救赎

【摘 要】本文以长春偷小孩事件为契机,通过对该事件的思考,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唤醒人性缺失的人,以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进而提高整个社会公民的安全感。

【关键词】人性;救赎

从南京的彭宇事件到小悦悦事件,到贵州毕节五个孩子冻死事件,再到长春偷小孩事件,这一系列接二连三的事件,一次次暴露出了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人文素质的提高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而造成的巨大落差,这不仅迫切地需要探究这些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同时更需要尽快地寻找解决办法。

一、基于人性缺失的思考

人性缺失的案例的对比与分析:

21世纪,是一个经济与科技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惊叹这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极大的物质利益,林立的商铺与高楼,霓虹灯闪街灯亮,似乎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安康。然而,一件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直冲人们的内心,震颤着人们的灵魂,我们还能够继续如此地忽视我们的精神世界吗?还要继续让道理围着利益转动吗?人性在哪儿?为何人性会缺失了呢?究竟是人性恶,还是人性善?好事应该做吗?又怎样去做好事?

案例1:2013年3月4日早7时许,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在长春市西环路与隆化路交汇处一辆银灰色RAV4丰田吉普车(车牌号吉AMM102)丢失,车内有一名两个月的男婴。犯罪嫌疑人周喜军,64年生,退伍军人,2002年因猥亵妇女被长春市公安劳教2年,原籍公主岭,现户口长春。据嫌疑人交待,将车盗走后,驾车直奔长春至双辽公路。途中发现被盗车后座上有一名婴儿,车辆行驶到公主岭市怀德镇至永发乡公路旁,将婴儿掐死埋于雪中。

案例2:据美国《纽约邮报》报道,一个月前,一对年轻美国情侣从商店里出来准备驾车离开时,男子因惦记在商店里看中的一款手机,回到店里将手机举到窗边给女友看。女友为了看清,从未熄火的吉普车里下来凑近看。结果一名小偷迅速上车将车开走。

当时,汽车后座坐着这对情侣刚满8个月的女儿。男子见状慌忙出来追车,但未能追上,遂立即报警。然而在警察接到报案40分钟后,报警中心接到另一个报警电话说发现一辆吉普车内有一名女婴,在告知车辆的准确位置后电话被挂断。警方立即到该地点将被盗的吉普车和女婴救回。据警察推测,这名有西班牙口音的嫌犯应该是在偷车后发现后座有个婴儿,也许出于不忍心,就主动报警,弃车逃跑了。目前该嫌疑犯还没有被抓到。

在长春偷小孩事件中,我们能看到三类不同的关系和人面对生命的反应:第一类,是嫌犯对婴儿的冷血残忍;第二类,是民众对于孩子的关怀和祝福;而第三类,就是民众对犯罪嫌疑人的痛恨和“喊杀”。这两条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春婴儿被盗,带给国人的是道德的缺失,是人性的沦丧;而美国这位小偷在发现小车内有小孩的时候主动报警,凸显了小偷作为一个人具有的人性光辉。而我国,从南京的彭宇事件到小悦悦事件,到贵州毕节五个孩子冻死事件,再到长春偷小孩事件,这一系列接二连三的事件,这种在道德上的缺失,就是缺失了赋予每个生命平等的尊重。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扪心自问:我们是怎样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为此,我们应该呼吁拯救人性,尊重生命,少出现尽量不出现周喜军类似的人物,我们的国民才有幸福感与安全感。

二、人性缺失的根源

“强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这种弱者对弱者的残害,弱者对弱者的祸害,已经到了一种残忍的地步。在极其有限的社会资源面前,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只能以丛林式的游戏法则去实现起码的生存,而依靠暴力抢夺、弱肉强食的生存逻辑,就很容易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激发出来。当人性之恶无法得到有效遏制,比如相关监管失范,最终就会形成一种难以救赎的恶性循环。这种底层资源严重匮乏下被激发的人性之恶,也许才是其根源。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行凶者一定程度上讲也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贫穷是其根源,贫穷让他们只能满足自己的本性,而忽视应该人性地对待他人。

三、拯救人性,尊重生命

通过对“长春丢小孩事件”这样渗透着人性冷酷的悲剧的思考,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人感到心有余悸,拯救人性,呼唤人性势在必行。

(一)要实现人性的救赎,必须从善恶的根源出发

凡事都有两面性,人的内心也一样,有着善与恶两面。要实现人性的自我救赎。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我们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导者。只有让心中光明的一面主导审判,才能擦拭人性之灯表面的尘埃,重现人性的光辉。如果一味地依靠冰冷的制度去拯救迷失的人性,那么人性将难以得到救赎。因为人性的救赎应该掌控在我们手中。当人类膨胀的欲望得以控制,当举在半空的援手自然落下,人性的回归才不会遥遥无期,冷漠的围观才会真正离我们远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性的自我救赎。

(二)人性呼唤德性与真善美

康德的道德哲学[1]是一部以人的价值为核心理念的哲学。他向我们展示了处于感性与理性的张力之中的人性的尊贵,人只有通过德性,才能摒除一切偏好,异于禽兽,体现人以自身为目的以及人的尊严,也才能无限接近绝对的自由和获得绝对的价值。人是道德的造物。在这个前提下,人类原则上具有足够的自由和理性去制定以自身为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的可以被视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并去服从。道德的进步体现了康德对理性的认识。确信和推崇,更加是对幸福和真善美的追求。

(三)人性呼唤法律的规范与制约

以善的意志的存在为前提,人作为有限理性的存在者,能够意识到理性自然禀赋的实践法则,但由于理性在实践中必定与行为主体和主体意志相联结,因而意志表现到人身上就具有了一种外来强制的形式,即表现为义务。也可以说是善的意志通过理性而表现出来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在人性中呈现出感性与理性的对抗,使人性处在感性与理性的张力之中,凸显了法律的规范和道德的缺一不可。只有法律与道德的携手共进、交叉给力,社会才会爱憎分明。从某种意义上讲,《条例》不仅是对救助人的救赎,更是对迷茫的人性、滑坡的道德的救赎。

四、人性救赎的意义

一场关于拯救婴儿生命的行动,让长春流动着人性的碰撞,当多数人的善良,嫉恶如仇与一个人的罪恶、惨无人道相比,我们看到了社会的正义一面,同时感到邪恶的摧毁力量之大。一个杀人犯,可以搅动一个长春,可见毫无人性的人就像一颗核弹一样,有毁天灭地的威力。只有在长春市民为死去孩子,悼念的时候,人们才能在这一刻感到人性善良的体现。这时你会发现:罪恶的人性,是对生命裸的杀害。然而,对于恶的内疚就会更加谦虚于所面对的其他生命,寻找救赎之路就会思考人的意义,寻找这种意义是靠上帝和宗教还是理性和科学,中世纪的痛苦让人自觉于理性,科学的救赎之路。我们呼唤善良的人性,它是一场对灵魂的超度,对人性的救赎!

【参考文献】

[1]李秋玲.康德著作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62.

[2]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上一篇:岩溶石漠化的成因与治理措施分析 下一篇:浅析道桥防水模块的各个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