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委员制度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26 03:35:54

高校心理委员制度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1 心理危机与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变迁、繁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危机”这个词随之而来,渐渐在人们的生活和应用心理学领域中出现,并慢慢被人们所重视。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G.Caplan)提出,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等)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危机事件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不容忽视,因此,心理危机干预在高校中也是倍受重视的,是学生工作的一个关键内容之一。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干预者对心理危机当事人采取的紧急社会支援措施,以帮助当事人重建心理自我调适,获得新的心理平衡从而渡过危机。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出现心理危机状态跟心理调适有关,这是一种在面对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需求与挑战时,心理调适失效而导致心理失衡的状态。所以对心理危机的干预不但要注重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处理和调适,还在于在之前的潜伏阶段的敏锐觉察和适当关注,以及在事件后的追踪随访,防止类似问题及状态的再次失衡的潜在可能性。

2 背景

2.1 心理危机问题突出

根据统计,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几年有的大学已经达到30%。20世纪初,在国家教委调查的12.6万大学生中,有20.23%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是逐年上升,并且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的消极影响是比较广泛。同时由于心理危机引起的自杀现象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调查表明,我国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7.64%,自杀计划发生率为2.71%,29.72%的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持有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这些数据在向我们敲警钟,敏感、高效的危机干预机制是迫切需要的,并且我们应该去反思目前社会上高校普遍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完善、发展的地方。

2.2 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高校在针对心理危机事件所做的一些措施,从总体上来说,普遍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的四级干预系统,第一级是心理委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班内同学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必要的观察、判断,及时进行开导或及时把紧急情况上报到上一级干预层――辅导员处;第二级是辅导员老师,主要是对自己所管理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和跟踪,并接受和指导心理委员的对班级情况的汇报和做必要的心理思想健康教育;第三级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等行政人员,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管理和对危机事件的敏感觉知判断并采取指导性行动;第四级是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心理健康老师,对自己前来求助或者由前三级系统上报上来的同学运用专业的心理咨询及治疗技术对经历心理危机事件的同学进行专业的干预。

针对以上的干预系统,有一些研究者开始有了更加创新的想法。有不少认为,由于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除了上课是聚在一起,课下相聚交流的机会是比较少的,而更多的活动是以宿舍为单位的,所以相对而言,宿舍内的成员才能更好地了解各自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情况,提出了设置寝室心理委员的想法。而对传统的以心理咨询中心为中心的四级干预系统进行分析,我们也发现无论是班级的心理委员还是再设立的寝室心理委员,在整个系统和整个危机事件的预防及干预上都显现出无法替代而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目前对心理委员的选拔、培养及必要技术和能力的提升成为了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完善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态势和方向。

3 心理委员制度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3.1 心理委员的角色

3.1.1 心理委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充当了承上启下的渗透者

从危机干预的五级系统可以看出,心理委员主要充当了承上启下的角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心理委员在接受来自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健康老师对其关于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的培训,将其所接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播到所在班级的同学中,并且心理委员这个队伍的建立,本身就是在渗透一个信息:有困扰寻找心理帮助是正常现象,并非有精神疾病的理念,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如果遇到困扰要敢于面对,主动求助。二是通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活动来营造健康的班集体氛围,促进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在与同学们的交往及细心观察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困扰或者有发生心理危机可能的潜在对象,进行必要的处理或者及时向辅导员或心理咨询中心汇报,并全面做好协助工作。

3.1.2 心理委员在危机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中发挥的作用

心理委员来自同学中,跟同学接触非常密切,能够比较好地掌握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心理委员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及发生后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心理委员因为生活、学习上的频繁接触,能够比较方便地觉察并预警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并及时防范。很多研究都表明,危机事件在发生之前是有迹可循的,而这些迹象是心理健康老师无法去关注或者了解到的,而我们心理委员就有这样一个朝夕相处的便利,并能够及时地提供必要的开导和帮助。除此之外,及时地报告给心理健康老师,争取早干预;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心理委员能够比较全面而清楚地将同学的情况报告给老师,使心理健康老师的干预能够更加有方向和准确,而这些都是整个干预系统的其他级无法做到的;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心理委员能够比较方便地跟进同学的情况,防止危机事件的再发生,并能为同学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持和帮助,为遭遇危机事件后的同学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委员对危机事件的发现、干预、跟进的便利性和对情况把握的准确度、全面性是心理健康老师、辅导员以及学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等行政人员所无法比拟的。

3.2 心理委员如何进行危机干预及其效果

心理委员在危机干预中,一般是采取理解与共情的方法,给同学以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危机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是因为对突发事件所带来的重大的打击和无力感所致的,此时如果感受到支持,应激反应可能就会减弱。而这些突发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通常都是人际交往、恋爱、学习及就业方面的。所以同为大学生的心理委员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境况,表达的共情也更有说服力,更能够触动当事人的心,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3.3 在危机干预中,心理委员还可以适当的自我暴露

生于同样的年代,生活、学习、就业等大环境相同。面临的烦恼及问题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心理委员能够将自己相似的经历或者列举自己知道的同龄人的相似经历,让当事人觉得自己并非唯一遭受这样情况的,弱化了其绝望感。心理委员还可以暴露自己在面对这样状况时的心态及处理方式,让当事人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从而增加其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4 高校危机干预应该注意的问题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除了要完善高校快速的应急系统外,还要充分地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心理委员在危机干预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展心理委员的主观能动性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4.1 心理委员的选拔及任职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通过自愿竞选和班级同学投票推荐的方式进行的。心理委员在班中的群众基础是比较重要的,这体现了同学们对其的信任,所以同学推选是心理委员是否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基础。高校的班委通常是每年一选的,但是针对心理委员,这里存在一个弊端,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当心理委员取得了同学们的信任时,如果面临换届,那么同学们又要对新的心理委员进行适应,这就使得新旧心理委员都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心理委员这一职应该是长期任职的。

4.2 心理委员的培训

心理委员的主要职责是积极地在班级中举办各种有利于同学身心健康的活动,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敏锐地观察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困扰的同学;有效地开展朋辈咨询,为困扰的同学排除消极情绪,提供支持和帮助。而这些职责要求心理委员需要有较好的心理学素养和个人品质。所以对心理委员关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和个人自我成长的训练也是需要注意的,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

4.3 心理委员的管理

对于心理委员的工作要如何监督和考查,也是个要注意的问题。要做好心理委员的教育工作,对同学情况和资料的保密,对同学情况的及时报告等都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

上一篇:康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