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10-26 02:01:19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把语文课堂教学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贴近生活;有效途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语文教学理论源自他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老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和教育原本是没有界限的,应该是一个统一体。因此,他提出“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要想让语文走进生活,就必须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相互结合,做到贴近生活,靠近生活。

贴近生活是义务教育课程教材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教材所选课文,涉及古今中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与此相适应,我们的教学也必须走进生活。无论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德育的渗透,我们都必须融入生活,贴近生活。但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走生活化的道路呢?我认为以下几条途径不可或缺:

一、语文教学应改变教育观念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使语文教学走生活化的道路,那么改变教育观念是关键。单纯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语文教法已经面临危机,近几年的考题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能力训练,几乎是告别课本的考试。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带领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使学生“走出课堂”,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拒绝高分低能。

二、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许多不切实际的课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走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渗透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就是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赋予课文以新的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有时空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他们往往熟视无睹,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2.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借助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人物的演绎加入自己的理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参与其中,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学一学,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碧螺春》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品茶情景:夕阳西下,明月初升,朋友相聚,品茶谈心。不妨送给学生一些茶叶,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品茶,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回味无穷。

三、语文教学策略应贴近生活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同样是一篇优美生动的文章,为什么有的教师处理起来如庖公解牛般得心应手、出神入化,教者轻松自如,听者如沐春风;而有的教师却是照本宣科,四平八稳,教者生拉硬套,听者恹恹欲睡。究其原因,除了与教师陈旧的教学方法有关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某些教师不善于把教学同生活联系起来,只是干巴巴的就材讲材,没有新意,这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所谓教无定法,我们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主动的品读生活、读懂生活、热爱生活。有的老师在讲解风景类文章的时候,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自然风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了美的体验,比如《春》;在品读古诗词的时候,借助相关的通俗歌曲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在解读情感类文章的时候,则调动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找到契合点,和作家,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例如《斑羚飞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不但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涵,更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四、语文教学技术应展现生活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更好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春》的教学,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在大量的音像、摄影、美术作品中取材。让学生看到嫩绿的小草芽顶开一小片黑乎乎的泥土摇摇晃晃的站起来;干裂的黄土上春雨一滴一滴的落下;看到漫山的桃花;看到喜上眉梢的老农……这时相信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其次,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有一个难点,就是文中说明云的种类特征的文字,学生容易混淆,体会起来不是很明确。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云的图片,借助这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学生就会准确地理解云的特征及与它们与天气之间的关系。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境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正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是实现大语文课堂的一部分,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也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力求在教学中再现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上一篇:玩出健康的心理 下一篇:对两次“‘眼神’事件”的所感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