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

时间:2022-10-25 07:58:21

音乐: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

朋友,你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吗?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给我们的部分大学生总结出“四不”特点:“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这虽不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但从普通大学到重点大学都普遍存在,却是事实。大学生带着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走进大学校园,加之全球实用主义盛行、功利主义至上,大学生极有可能被物化为技术纯良而不通人情世故的“工具人”,使“健全人格”与“获得技能”变得不能两全,其恶果也逐渐显露出来。从动物园里的“泼熊事件”到把老父亲的卖血钱挥霍在游戏厅里,甚至因为自己被学校开除而残杀家人,类似的事件不时被媒体披露,虽然每个极端的例子都是孤立的,但在其背后,却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我国人文教育的结构性缺失。

分析上述现象,我们感到现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的缺失。造成现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学校教育的内容有失偏颇。从人的素质结构来看,它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的社会素质是由四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和社会生存素质。人文素质从属于人的社会素质,它是以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和社会生存素质为基础形成的,它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它与社会素质中的其他素质的形成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因此,从古至今,学校教育都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内容。我国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的具体内容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利益等。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和伦理道德教育,乐是与礼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精神陶冶。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从西周时期学校就重视对礼乐道德的教育。从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到唐代文学家韩愈对教师职责的阐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放在“授业、解惑”之首,这里无不渗透着先教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后再教做学问的教育理念,它充分显示了古代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高度重视。

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始终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十一次的调整和变更,但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宗旨未变。

可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往往被忽视,思想品德课程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音乐、美术课程停开。德育被忽略的应试教育弥漫整个初中、高中阶段,甚至小学都成了应试的预备役阶段。而中学和大学低年级阶段是一个人道德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的应试教育没有关注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从高中就分文理科,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片面化,使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疲于“贝多芬”(背就能考高分、能上好大学)。

长期以来文理分科、缺乏人文内涵的教育,导致社会的价值感、道德感普遍降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低下,这显然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美国学者博伊也这样认为,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很难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

学校教育形式呆板单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结构性缺失,不仅表现在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同时还表现在人文学科内部的分裂。在人文学科教育内容的设置上,简单的两课占据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大部分的人文内容,而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育形式很难使教育内容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应该积极探讨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把崇高、伟大、温馨、热情、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容,春风化雨般地渗透给大学生。在这一点上,没有比音乐更合适的形式了。

一、音乐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音乐教育不仅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它会提升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前人关于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素质论述很多,自不待言。但对于会提升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这一点上,自古中外曾有过不尽相同但大体一致的看法:我国古代音乐典籍《乐记》说:“乐者,德之华也”;西方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说:“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卢那察尔斯基也指出:“正是音乐的感性美包含有某种深刻的合乎理性的伦理因素。”

人们一般认为,音乐纯粹是一种个人愉悦品,超越政治与经济等世俗形式。其实不然,音乐文化类似于意识形态:在战争时期音乐就是革命战士手中杀敌的武器,无数的中国热血青年在《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的歌声中坚定了赶走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在和平年代音乐就是劳动者手中勤劳的斧头和镰刀,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塞北的雪》、《长江之歌》、《我的中国心》等等,让炎黄子孙四海同心,心系祖国、亲近祖国、建设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人们唱着动人的祝酒歌、品着温馨的幸福酒,人们的建设热情、冲天的干劲写在脸上、洋溢在心里。

我们可以说是时代创造的这些斗志昂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也可以信心百倍地说是音乐在更大的程度上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和建设热情,提升了全国人民的整体人文素质――音乐不仅提升个人的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它会提升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音乐具有一种“晕轮效应”,即它的作用会放大。在这种晕轮效应的渲染下,音乐往往给人们创造出渗透着本身气息的一种气氛,我们会看到音乐已不仅仅用作娱乐和审美的目的,而是越来越深地影响着人的行为,可以说懂得音乐才能更好地懂得人生。音乐的本质是科学的,音乐的内容是哲学的,音乐的表现手法是艺术的,音乐的功能是教育的。音乐艺术对人的成长及创造力的发挥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说具有一种文化拯救的力量。

美国医学学会研究称,美国中学的学生在7至12年级期间,平均每人听10500小时的摇滚乐,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周听30小时以上。我没见到我国大学生的相关报道,但从美国的这个统计,可以想见我们刚刚摆脱掉应试、升学压力的大学生每天在随身听、MP3中度过的时间应该不在少数。

二、音乐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

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地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感觉有以下基本途径:

加大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音乐艺术本身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孔子认为“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进而提出解决方案为:“放郑声,远佞人。”(《论语・卫灵公》)这正反映了人们在审美地接受音乐时,是要选择的。因而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欣赏水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对此,我们要抓住大学音乐教育这块人文教育的主阵地,通过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主动追求崇高的理想、塑造主体较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并通过音乐美的欣赏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使之具备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最大限度地让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在这一点上,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已经在各个专业中开设了一些音乐史、音乐欣赏等方面的公选课,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已经总结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通过教学,大学生在一定的音乐欣赏理论的指导下主动接触、欣赏《黄河大合唱》、《梁祝》、《二泉映月》等这样的音乐名篇。

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鉴赏实践的指导,鼓舞大学生追求高尚、创造美好、完善人格,提升整体素质。我们的各大校园里学校广播站几乎不播放古典音乐,你来我往的点歌大多是缠缠绵绵的爱情歌曲,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层次,而且不断强化着大学生们的低级感官。这与孔子提倡的“以乐成人”的宗旨不仅相去万里,简直是背道而驰。

因此,我们可以从学校的氛围、校园环境入手,让高雅音乐弥漫校园,如春风化雨般一点一滴浸润大学生的心田;我们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合唱队、器乐组合等。

我们通过适当的音乐教育矫正大学生情感缺陷:“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爱惜、对己不严厉”――提升情商。音乐是一种情动于中的内在感悟、内心体验的艺术形式。因此,在道德滑坡、大学生人文素质堪忧的今天,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下大力气利用主流媒体、主流文化营造一个人人得而唱之、听之的音乐氛围,让我们的大学生在随身听、MP3中听到的不再仅仅是缠绵的爱情、优雅的颓废,要让爱情变得如同“铿锵玫瑰”那样不同凡响,要让学生知道生存的意义――生活不仅是享受更要创造、学习,不仅为自己,更是为了建设祖国。因为有国才有家。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忧心忡忡地告诫我们:“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大学生肩负祖国的未来,我们国家在世界的地位、中国人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掌握在今天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手中。

从目前大学生的现状,我们可毫不掩饰地说:在大学生中应该适时地发动一场人命、素质革命。――音乐作为一种直观、感性的艺术形式,可以不动声色地占有素质教育的首席,因为:青年天然的叛逆会使我们的说教苍白无力;而音乐春风化雨般的浸润,无疑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卓然效果。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音乐是矫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之首席!

参考文献:

①贝内特・雷默(美)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

②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5。

③吕希晨主编:《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

④樊浩著:《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

(李广,廊坊师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王晓静,廊坊师院音乐学院讲师)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政治课与人性养育 下一篇:高校应重视中等生的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