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门学科中做冷学问

时间:2022-05-15 02:49:56

时光荏苒,转眼我已经步入了可以被人称作“老头”的年龄。自然,学生就多了,有出息有成果的学生也就多了。看着学生成长,当老师的自然高兴。所以这几年中每当学生来找“老头”做些什么的时候,我就高兴一阵子。朱清河就是这时来找我的。本来他已经是单波教授的博士生,这个序也应该由单波来写的,但朱清河还是来找了我,说这个题目是在他做我的硕士生时就开始做的,我比较熟悉,我想这大概是属于“旧情难忘”吧。

在我带过的学生中,朱清河是属于“不容易”的那一类。我说的不容易是指他除了要在学习、研究上同其他同学一样付出艰辛的劳动外,他还承担了巨大的生活压力: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读书,还要设法挣钱养家糊口。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他没有被压倒,至少从由我负责的那一段日子挺过来了,并已有所成就。所以当我拿到朱清河这部30万万字的书稿时,难免有了许多的感慨。

朱清河是一个很有特点的人:性格开朗,话多;胆大,锲而不舍;随和,适应能力强,是一个典型的河南汉子。从考入兰州大学做我的硕士生开始,学习是极为用功的。当初他提出以“典型报道”作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心中没数,在新闻传播学这个热门学科中,典型报道的研究这些年来属于“冷门”学问,在一片“撂荒地”上能种出什么庄稼来,确实有些令人担心。但令我意外的是朱清河在典型报道的研究中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和韧劲,查找、研读了几乎全部国内可以找到的资料,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认识。更没有想到的是,在硕士毕业后他并没有将这个题目束之高阁,而是顽强地坚持研究并有新的突破和感受,结果就是今天看到的这本分量不轻的著作。由此我又一次体会到了前辈学者所说的“板凳须坐十年冷”这句话的内涵。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属于“正面宣传”的典型报道在学术研究领域中这些年并不“吃香”,因此运用新观点、新角度进行研究的材料少,可供借鉴的国外学术资料同样很少,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朱清河凭借自己的决心和毅力完成了他的这部著作。尽管是“处女作”,还显出了很多的稚嫩,无论是学术眼光的敏锐,还是处理材料的“老到”;无论是研究过程的功力,还是文字表达的独特,都还有差距,学术观点也还有许多的可商榷之处,但一个年轻学者对研究对象乃至这门学问的热爱和尊重,已经跃然纸上。这是在年轻一代学者中值得关注和学习的,也希望朱清河在今后的学术研究道路上更加坚定、执著。

是为序。

2006年9月30日于南京龙江

编校:施宇

上一篇:论传媒与大学生思想互动 下一篇:政治课与人性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