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与人性养育

时间:2022-04-16 01:21:17

政治课与人性养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我们的政治课既是智育课,又是德育课。作为德育课的政治课又该如何培育美好的人性呢?我认为:由传统的“道德教育”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认知、自己体验、自己践行的“道德养成”是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人性养育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的多维性、人文性是道德养成的先导。传统的课程目标是“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强调文化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在这种目标指导下,以往的政治课教学往往把学生的学习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窄化为考点的学习,学生似乎是学习知识的机器,这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立体价值观,并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人性养育作为政治课的主导目标。为此,教师必须本着“三者和谐发展”、“突出人性养育”的理念去设计课堂教学,使课堂既成为师生共同传播知识的殿堂,又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教学方式的民主性、开放性是道德养成的关键。中专的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成熟,以及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增强,他们在观念和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相信自我,追求平等,热衷于显示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对老师的说教非常反感。如果在道德养成教学中只是依托教材引出概念,借助一定的事例,演绎追索出道德结论,并把记住道德结论作为学生的主要任务,这种封闭的“注入”式教学,教师的重心只放在“注入”的技巧上,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那么教学就只能是“在岸上做动作教儿童学游泳”(美国教育家杜威),无论花样怎样翻新,都不可能培养出属于学生自己的道德品质。因此,道德教育应从更多地关注由“外”灌注转变为由“内”构建。为此,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方式,树立学生主体教学观,着眼于学生的品德需要,遵循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构建开放的、民主的、互动的德育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情景模拟、角色表演等各种活动,增强道德体验、自主选择和自觉体验,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积极参与实践的自我教育过程。

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合作性是道德养成的重要条件。传统的道德教育学习方式是接受型,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的目的是学会知识,他不用去怀疑、去探究,一切都有现成的答案。教师的学法指导也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应对考试,于是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被限于概念、原理、政策、法律条文以及“该怎样做”的大道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因此,教师应根据新理念努力探索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或课题为内容,以研究为手段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学习活动。这种方式强调“研究”和“创造”,它要求学生从自然、社会教材的各方面寻找问题,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合作性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达到某一目标,彼此通过协调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它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且组内成员在合作中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促进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质疑,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学会共享他人的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可贵品质。

――体验式学习。即学生参与相应的实践活动或模拟真实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理解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要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用手操作,即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到见解,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应用新的学习理念打造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道德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是推动道德养成的枢纽。传统的道德教育评价,其方式一般是借助统一的纸笔考试,以成绩的高低作为权衡学生道德认知和优劣状况的标志。这种方式至多只能衡量出学生的道德认知情况,但道德教学不仅要解决“知不知”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大量的事实说明优秀的品德不是通过一两次笔试就能检验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言一行展示出来的。因此道德评价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包括课堂生活)融为一体,收集、积累每一个学生在德育学习中各种各样的文字、实物作为资料,包括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参与实践学习的态度、表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体验、学生心理、行为表现记录等(我们不妨称它为“成长资料袋”),用以实施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考核。这种评价真实、全面记录了学生的成长经历:不但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学生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主体;既重视知识,又重视能力;既重视共性,又注意个性,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动力之源。

“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美好人性的人”是我们不变的理念,探索理想的德育教学模式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毋庸置疑,符合新时代人性要求的教学模式也一定会随着我们的学生一道成长!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新版。

2.《中国教育学刊》,2004(7)。

3.《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1)。

(作者单位:郑州市卫生学校)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在热门学科中做冷学问 下一篇:音乐: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