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资金流向监控分析

时间:2022-10-25 04:20:37

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资金流向监控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发放流程的分析,指出了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在具体业务叙做过程中,对固定资产贷款用途的监控普遍存在诸多漏洞,贷款用途管理流于形式,存在贷款被挪用的风险。因此,本文从合同签订、贷款发放与支付三个环节建议商业银行细化对固定资产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控。

关键词:商业银行;固定资产贷款;贷款用途管理;资金流向监控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2-0115-02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始终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尤其是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增长迅猛。人民银行2009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6月末,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7.7万亿,上半年新增7.37万亿,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4.5万亿,上半年新增3.1亿元,新增占比高达42%。由于近期股市、房地产市场红火,有业内人士推测,可能有一部分信贷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不被挪用,银监会2009年7月27日了《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支付环节规范了银行的贷款发放流程。

固定资产贷款包括设备更新、基础设施、房地产项目等方面的贷款。根据《办法》,今后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5%或者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也就是银行不再实贷实放给企业,而是在交易行为发生后,贷款资金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手。《办法》还进一步完善了法规制定,提出如借款人出现信用状况下降、不按合同约定支付贷款资金以及违反合同约定,以化整为零方式规避贷款人受托支付等情况,贷款人应与借款人协商补充贷款发放和支付条件,或者根据合同约定停止贷款资金的发放和支付。这将有助于制约企业挪用贷款的行为,对商业银行而言,则是更好地从制度上提供了风险防范保护措施。

一、贷款资金流向问题

固定资产贷款是当前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最重要的信贷品种之一,开办时间早、业务规模大,在支持国家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长期实践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积累总结了较多有效的风险管理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在银监会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引导下,我国银行业在贷款业务,包括固定资产贷款业务的审慎经营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由于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模式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对粗放的地方,信贷文化还不够健全,尤其是贷款支付管理较为薄弱,在实际贷款活动中存在贷款资金不按照贷款用途使用的情况,从而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影响到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与发展。目前很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固定资产贷款经营过程中还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控制”、“重贷前、轻贷中贷后”、“贷款用途管理流于形式”等现象,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固定资产贷款业务的监督管理,以确保固定资产贷款资金真正用于实体经济之需,提升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固定资产贷款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财政部会计司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贷款资金流向的问题:2008年银行共向1597家非金融上市公司发放的3.9万亿元贷款中,到2008年底仍有1.3万亿元左右资金留在银行账户中。报告认为,上市公司拥有充裕的流动性,但这些流动性可能流入了股市和房市。与多数上市公司充足的流动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约40%的中小型企业因缺乏资金而被迫停产或申请破产。与此同时,上半年央企累计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6.2%,但企业银行存款却大幅增加,由此表明一些资金并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系统内部自我循环。当资金在金融体系里循环,自我膨胀,而不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泡沫由此产生,贷款风险将逐步积累和叠加。

二、贷款用途管理现状

固定资产贷款具有分次放款、专款专用的特点。一般来说固定资产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固定资产贷款金额较大,因此在建设期内按照资金需求量分次发放贷款;同时固定资产贷款只能用于相应的固定资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不得挪用做其他固定资产建设、流动资金使用以及其他权益性投资等。目前,商业银行在具体业务叙做过程中,对固定资产贷款用途的管理情况差别不大,对贷款用途的监控存在诸多漏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虽然在贷款合同中约定了贷款用途及提款条件,但约定内容过于笼统,没有约定具体的贷款资金支付方式、项目资本金足额到位情况等。

二是没有设立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而是根据借款人提款申请,对项目贷款实行一次放款,除非是建设周期较长的公路、电力建设项目才实行分次发放贷款,银行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监控不严,尤其是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集团客户,或者虽然由银行实行监督支付,但大多数流于形式,实际监控并不到位。

三是在贷款支付后按月或按季定期进行跟踪检查,看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这种做法是事后监督,等银行发现贷款被挪用时,风险已经发生了。因此,对固定资产贷款用途的管理要由目前的事后监督改为事前约束和事中监控,从而减少贷款被挪用的风险。

三、贷款资金流向监控建议

《办法》针对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规范了合同签订、发放与支付、贷后管理部分,其中“合同签订”规定基于市场经济最根本的契约原则,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固定资产贷款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和理念落实到与借款人的合同中去;“发放与支付”规定贯彻贷款“实贷实付”的理念,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方式,有效监控贷款按约定用途使用,防范贷款挪用风险。《办法》规定,贷款资金支付方式为“贷款人受托支付”和“借款人自主支付”两类。凡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的,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即贷款人将贷款资金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手。而对于额度较小的资金需求,则可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方式,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将贷款资金发放至借款人账户,由借款人自主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手。根据《办法》规定,建议商业银行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细化对固定资产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控。

一是合同签订环节。要在合同中与借款人具体约定贷款用途、提款条件、贷款资金支付方式以及借款人出现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未按约定方式支用贷款资金的违约责任和贷款人可采取的措施。

二是贷款发放环节。在发放贷款前应确认借款人是否满足合同约定的提款条件,以及与拟发放贷款同比例的项目资本金是否足额到位等。

三是贷款支付环节。根据合同约定,严格执行贷款人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对于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的,仍然建议贷款人要求借款人在贷款支付前,汇总报告项目进展情况、项目自筹及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并采用逐笔查验支款凭证以及相关附件的方式核查贷款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通过账户分析、现场调查、对照项目投资估算表等手段监控自筹资金是否与贷款配套使用、是否以化整为零方式规避贷款人受托支付、项目进度是否落后于资金使用进度等。以房地产开发贷款为例,假如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贷款总额为5000万元,按照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5%或超过500万元二者孰低的原则,确定应采用的贷款支付方式,因此,该项目单笔支款金额若超过400万元即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方式;若低于400万元即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但在支付环节,借款人仍需逐笔接受贷款人的监督,由银行相关岗位人员审核支款凭证以及相关附件,进行内部审批,而后对外支付。相关附件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建设计划、目前项目整体施工进度和资金投入情况,以及与该笔资金支付直接相关的具体工程施工合同、工程造价表、工程进度监理报告等。

上一篇:中间业务的特点及基层商业银行发展策略 下一篇:对现阶段区域票据交换优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