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例谈

时间:2022-10-25 03:12:45

品德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例谈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的每时每刻师生都处于活动之中。下面,就如何搞好品德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以德为先原则。

德育是品德课程的根本特性。在品德课程中坚持以德为先是设计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学片段1:《合理饮食》(一年级)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你吃了什么饭呀?

生1:我吃了三个包子,一碗豆腐脑。

生2:我吃的是油条、豆汁。

生3:我吃的是小米稀饭、炒菜椒,还有一点馒头。

师:你们认为谁吃的早饭最好?

生4:张鑫。因为他吃的多。

生5:王洋。他喝了豆汁,豆汁有营养。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一些事物的理解也处于表面层次。老师在备课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想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渗透有关营养学的知识,所以用常用的“好”来代替“有营养”等说法,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对“好”的理解与我们设想的不一样。在一年级学生的经验中,他们认为花钱多的早餐是好的,从饭店买来的早餐是好的,吃的多就是好的,还不会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认识早餐。

经过反思,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你吃了什么饭呀?

生1:我吃的是炸油条。

师:还有什么?

生1:还有豆汁。

生2:我吃的大米饭。

师:只吃了大米饭吗?

生2:还有一块肉,一点青菜。

师:很好,好好吃早饭,身体才会这么棒!

孩子们各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饮食习惯。第一次设计的问题“你们认为谁吃的早餐最好”,无疑会引导孩子对不同的早餐进行比较,无意之中会助长在吃穿方面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第二次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让学生展示原原本本的生活,教师再相机引导。我们不是要求每一个孩子的早餐都喝牛奶、豆汁,吃鸡蛋,而是初步形成营养早餐的概念,认识早餐的重要性。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提出要求。尊重学生体现在课堂的每个环节,表现在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之中。

教学片段2:《找长处》(二年级)

活动:小小闪光卡,连接你我他

师:刚才,我们为同学找到了那么多的优点,这里有几个小朋友已经做好的闪光卡,我们一起看一看。(学生观看实物投影)

师: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闪光卡?(学生制作、欣赏、送出闪光卡)

师:收到闪光卡的同学请举手,老师为你们高兴,因为有同学佩服你们,你们真得很棒!有没有同学收到了两张或两张以上呢?这位同学收到了这么多闪光卡,谈谈你现在的感受吧!(学生谈感受)

师:都有谁没有收到闪光卡?(几位同学不情愿地举起手)

师:没收到闪光卡的同学请站起来。他们身上难道没有优点吗?现在每个小组领一位同学回去,找找他的优点,为他制作一张精美的闪光卡。

没有收到闪光卡的同学,本来已经非常的难过了,现在还要在众人面前站起来,还要被分到一个个小组,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有个小女孩当时就哭了,最后拿到手的闪光卡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了。

三、坚持动静搭配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性的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既要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又要有引导学生思考、欣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的身体静下来的活动。这时,学生的身体静下来了,但是他们的思维是在积极活动的。

教学片段3:《我想和你做朋友》(一年级)

活动:和朋友一起玩

师:看到大家都在找朋友,和朋友在一起这么快乐,一些小动物也赶来了。它们想和大家一起找朋友。大家欢迎它们吗?

生:欢──迎!

师:看──他们来了!(戴头饰的同学出场)

生1:我是快乐的小猪。我喜欢唱歌、跳舞,我想和你们做朋友,你们喜欢我吗?

生2:我是调皮的小猴。我最喜欢画画,我想和大家做朋友。

……

师:我们一块儿做找朋友的游戏吧!

(游戏规则:大家围成圈站好,边唱边拍手,五位戴头饰的同学做“找朋友”的游戏。他们找到朋友后,把头饰交给朋友,让朋友再去找朋友。自己回到“快乐小屋”等待朋友。当快乐小屋内有两名同学后,可提示他们再去找新的朋友。朋友的范围不仅是同学,还可以是老师、家长。)

师:我的朋友是你的朋友,你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大家都是好朋友!好朋友在一起,想做什么呢?

生3:我们想玩捉迷藏的游戏。

生4:我们想跳绳。

……

师:老师准备了大家喜欢的玩具,藏在你们的抽屉里,拿出来和朋友一起玩吧!

(学生一起玩小猫钓鱼、摆积木、跳皮筋、拼地图、照镜子等游戏。)

师:刚才,我看到大家在一起玩的很开心,能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吗?

生5:一个人玩完了,另一个人再玩。

《我想和你做朋友》一课,整个教学过程由“你是我的好朋友”、“做张友谊卡”“和朋友一起玩”三个教学游戏组成的。教学游戏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做《找朋友》的游戏,使学生初步接受“你是我的朋友,你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这样一个观点,学会一种交朋友的方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认识新朋友,体验和朋友一起玩的快乐,体验到朋友一起玩,要团结、友爱、合作。低年级的孩子好玩,最喜欢做游戏,所以教师一说完要求,他们就迫不急待地玩起来。但是怎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活动的设计目的呢?教师在“动”的活动之后,又设计了“静”的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朋友之间是怎么玩的,指导学生初步懂得朋友在一起应怎样相处。

四、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目标在每一节课中也是综合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才能有条不紊地朝着我们既定的德育目标迈进。

在执教三年级《名字的故事》一课时,围绕活动目标,一位老师设计了“制作名片”、“猜名字故事”、“说名字故事”、“家长讲名字的来历”等活动内容。活

动结束之后,感觉整个教学过程太平淡,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各个情境中虽然积极活动,但体现不出思维过程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仍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经过反思,这位老师发现原来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我的名字”这一小点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扩展。

于是,这位老师修改了教学设计,整个活动围绕“小小姓名有学问”分两段展开。第一阶段,老师创设情境,引导每个学生都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然后引发学生思考,在听了这么多不同的名字后,想了解有关名字的哪些问题?学生结合本班同学的名字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老师加以整理,归纳出以下种类:1.姓是怎么来的?我国有多少个姓? 2.“名字”这个词语的含义是什么?3.每个名字后面有什么故事?等等,引导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第二阶段,用“小记者采访”“我的名字最精彩”“制作名片”“家长讲名字的故事”等不同的方式展示名字的故事。从活动的内容到活动的方式都是开放的,所以活动的展示也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把名字编成一首小诗,有的用艺术字来表现,有的编成了故事,还有的编成谜语请大家猜,充分表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小记者采访”名字故事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这样一段对话:

生1:我爸爸说,我是“学”字辈,他希望我学习时一学就会,所以给我起名“学会”。

小记者:什么是辈啊?

生1:就是一种排序……不对,不对,我说不出来。

师:谁知道?

生2:我们村里还多人都按“辈”起名字,有“守”字辈,有“连”字辈,还有“兴”字辈,还有好多。

师: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辈”吗?

生3:我不知道,回家后再问问爷爷。

由讲名字的故事感受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扩展到姓、名的研究上,是不是有点偏离了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其实不然,对姓、名的研究,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性很高,都主动地查找资料、请教家长,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听到,我忘记了;我看到,我记住了;我动手,我理解了。”品德课堂教学设计中,只要我们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地位,并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我们品德课程教育有效性将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授之以渔”教法妙 下一篇:走好“三”大步实现“心”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