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有“问”更精彩

时间:2022-10-25 09:04:01

音乐课有“问”更精彩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县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调研中,两位来自不同小学的音乐教师展示了他们的课堂教学风采。一位听课的教师悄悄问我:“你们音乐课教师的提问怎么这么简单,大多是一问一答式。难道就不可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主题,留待学生仔细思考后再共同交流、探讨、解决吗?”是的,我一直在思考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层次性和有效性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一部分音乐教师的难题,尤其是偏远小学。音乐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怕学生的回答游离课堂,把一个问题分割成几个小问题,环环紧扣,步步为营。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大多只需对号入座,直线思维便可以迅速回答,很少有疑难。教师只顾按照自己的单向设计走下去,课堂上很少有新的问题产生,当然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探究性”也就大打折扣了。这和我们的教学方式与习惯思维有关。“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设问?”、“怎样让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带着这个思考我选择了一堂课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二、案例:《金孔雀轻轻跳》教学实录片段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杨丽萍老师孔雀舞片段)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欣赏,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不清楚是杨丽萍,回答:“一位演员在跳舞”)

教师:同学们仔细地看,在跳什么舞?(学生:孔雀舞)

教师:谁来说一说孔雀生活在哪里?(学生:云南。疑问:孔雀一定生活在云南吗?)

教师:你喜欢孔雀的什么?(学生:尾巴、羽毛、开屏时的情景)

教师:想不想学一下?(学生:想)

……

2.律动表演,突破难点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孔雀开屏时的动作,你们还想模仿孔雀的其他动作吗?(学生:想)……

课件出示:象脚鼓

教师:同学们这是傣族特有的乐器,你想敲一敲吗?(学生:想)

教师:敲得好不好?(学生:好)谁还想敲?(学生都说想,高高地举起了手)

然后出示葫芦丝,提问的方式与前面的十分雷同。……

3.创造表演,寓教于乐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演

教师:这么许多小孔雀来到我们中间你们高兴吗?(学生:高兴。从学生脸上表情看,明显地感到疲惫与倦意)

三、分析、反思与对策

这是一堂综合型课,首先我与上课教师预设的教案(听课前预发的资料)作了一下对比,发现教师的提问设计并没有真实上课时那样,要精练得多,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

1.提问的频率

统计表明,在10分钟的引入中,教师提问次数过多,共19次,平均每分钟两次。而教师自己在预设教案中只有6个问题。19次与6次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究其原因,其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明确了主要提问,但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增加了大量辅助提问和重复提问;其二是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连贯性问题,教师又将每个步骤,分解成了许多分支问题。实际上,辅助提问和重复提问虽然有利于启发学生,但过多的辅助提问和重复提问,会导致学生思维浅、窄,学生易形成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压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把一个探究性问题分解为一问一答式的浅层次问答,虽有利于教师课堂的调控,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说明教师基本不信任学生。为此,我们需要对教学实践作批判性的反思,找出教学行为、言语背后深藏的教学价值观,去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2.提问的行为类别

在各类提问中,记忆性、判断性的简单问题所占比例最高,推理性问题所占比例最低,而创造性问题几乎没有。说明课堂提问以记忆、判断性问题为主,反映出我们还是不顾学情,仍按部就班,依原有的预设进行教学。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过度性目标不明确,教学还是不能大胆的放开,怕教学秩序过乱而导致教学难以进行。在学生回答的类型中,机械判断性回答占了很大的比例,推理性回答特别是创造评价性回答显得很不够,说明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

整个一堂课中教师说话次数明显高于学生说话次数,感觉到老师讲得过多,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程度不够,教师的言语声调严重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做出回应,学生是在看老师的脸色回答。

3.怎样产生“好”问题?

如何让我们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让学生更充实、更有探索的价值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觉得一个好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第一,问题设计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的音乐情景,具备一定的新颖性、趣味性。问题的本身成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原动力,唤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如一位教师在上《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教师巧妙地布置了教室,在律动后(简单的蒙古族舞动作)问学生:“刚才我们做的什么动作?你知道我国哪个民族最喜欢骑马?蒙古族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他们的劳动生活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马背上的民族’,那蒙古族生活在哪呢?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看看。”简短的开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你们也骑上小马奔驰在草原上,心情会怎样?现在让我们也来试试。”(很好地体验了歌曲的情绪)。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思维是亢奋的,他们想研究的问题也都具有探索的价值,使每位学生都经历音乐的开放性和情景性。

第二,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价值、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比如在歌曲创编中,除了通过教学,学生用本身已经具备的知识积累展示外,我们是否还能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你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呢?试着用较为复杂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思考,力争在课堂上产生更多的新东西。

第三,教师整体呈现学习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问题情景,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音乐学科的审美性、愉悦性、体验性、情感性、形象性都需要我们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四,教师的设问本身,尽量从整体人手,适当增加复杂提问,多期待学生,减少简单提问,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不能因为教师个人原因而限制学生个性发展,要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章建洪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街道古城小学

上一篇:钢琴的多种教学功能 下一篇:高中音乐学习中的竖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