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情感体验教学刍论

时间:2022-10-25 06:58:44

中学语文情感体验教学刍论

在中学阶段,依学习的内容,语文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的综合体。其中语言的学习,渗透于文学欣赏中,通过文学欣赏来完成。因此,文学欣赏便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体。而“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文学是作者“对物的世界的再现,也是对人的心灵的表现”。既然文学是主观对客观即社会生活带有情感的反映,那么,文学欣赏也就必然地要用情感——类似于作者的情感体验来完成。这一情感体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情感体验阶段、情感体验阶段、后情感体验阶段。下面将这三个阶段作详细的论述。

一、前情感体验阶段

简单地讲,这一阶段是课文欣赏必要知识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内容,大部分由教师完成。教师的讲解,一方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为课文欣赏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具体分为作者介绍、背景提示、理论链接、学生想象与联想的激发几个环节。

1.作者介绍。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对社会生活进行过滤、加工、再创造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对作者的了解成为欣赏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教师可根据课文理解需要,有侧重地介绍作者,如家庭情况、人生经验、人格修养、创作风格等,以便学生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很好地与之对话、交流和沟通。

2.背景提示。教学过程中,背景的提示至关重要。特定的时代背景决定特定的思想及特定的作品。如果解读文学作品时脱离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它,所以,写作背景是解读文学作品的又一把钥匙。教师提示写作背景时,应先侧重介绍与所学课文紧密相关的时代背景,再提示在这特定的背景之下人们的心态如何,具体到作者他的心态又如何。这样让学生一步步向作者靠近。

3.理论链接。教师讲解: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而孤立存在,而社会生活又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所以,有什么样的时代和社会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人,也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因此,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作者,决定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及性质。经过理论链接,学生就会将作者、背景、作品三者联系起来思考。

4.学生想象与联想的激发。经过以上介绍,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社会情景,使学生头脑中大体形成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接着,教师再启发:“如果你们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你们有什么感想?”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再激发学生:“如果在那样的时代,你们遇到和作者同样的遭遇,你们会想些什么呢?”

在这一阶段,通过以上的知识准备和联想与想象的激发,学生有了类似于作者作品的言说欲望。这时,可让学生带着这种欲望走近作者、走进作品,去体验作者、体验作品。

二、情感体验阶段

这一阶段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情感体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

当学生带着与作品相似或相同的言说欲望走近作者时,实际上他们就参与了课文的原始创作过程。“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同的感受”,当学生走近作者并体验作者的时候,他们便会感觉到作者说出了他们想说但没有说出的话。这一过程就是对作者的体验。

在体验了作者之后,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果这篇课文是你写的,那么你想向读者说些什么呢?”经过教师这一启发,学生可能会将所学课文看成是自己的作品。这样,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意蕴,学生便会在阅读课文时通过真切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即学生便会“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遭际所打动”。尽管学生的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想象能力、动情能力、文学欣赏能力等不同,他们的体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但依然会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

通过以上对作者及作品的体验,学生会到课文的幻境中去遨游,领悟到一些道理,或是人生真谛,或是一种精神境界,并不断对之回味。

三、后情感体验阶段

如果说情感体验阶段是文学欣赏过程的迷狂状态的话,那么后情感体验阶段则是虚静状态;如果情感体验阶段是感性体验的话,那么后情感体验阶段则是理性思考。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退出作品,站在作品之外,冷静、客观地分析作品。教师可根据课文理解的需要设计一些涉及课文思路、人物分析、文章主旨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就避免了教师讲解的定论限制学生思维的不足之处。学生便会依情感体验的“心理延留”和“留存状况”完成练习。

此后,教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课文中的重点字词、重点句子及段落,并根据情况适当讲解。最后,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搜索课文的精彩之处作为借鉴,以便在作文时尝试运用。

以上三个阶段,兼顾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提高、知识面的拓展、文学素养的培养、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

上一篇: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对高中语情题材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