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5 06:11:04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已成为一个引起初中语文教师重视的教学课题,本文从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从中感受情感之美,把握课文思想情感,从中体味思想之美等四个方面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学生 审美能力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使正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要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教学方式将这些内容的教育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新课程理念下,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已成为一个引起初中语文教师重视的教学课题。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从中感受情感之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入的基本都是文质兼美、堪称经典的课文,很多文章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美好的情思遐想,而领略和感悟这些精神圣餐,获得美的熏陶,只有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才能实现。因此,我认为,一堂充满了魅力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流动着朗朗书声的,教师对于课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示范朗读,会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感世界,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与作者思想情感交融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要在深入地解读课文的前提下,做好学生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关键环节,在诵读的过程中,更好地体味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之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中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审美的体验,让心灵得到美的升华。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审美能力。

二、把握课文思想情感,从中体味思想之美

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作品的人物、描述情节的、字词的特点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借助语言传递的信息,感知形象和其中的思想,从审美的感受中,形成审美的意识,实现逐渐提升审美能力的目标。

比如,《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坚忍不拔、充满自信、献身科学的人格之美;《背影》中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无不给人美的愉悦、美的启迪和熏陶。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体味思想之美,从而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三、深入解读课文内容,从中领略意蕴之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堪称经典之作,透过朴实优美的语言,呈现出的是作者对事物独特的见解、真实的思想情感等。然而,作为初中学生,由于受生活经历、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局限,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大多也局限在表面的文字上,要更加深入理解课文的意蕴,则需要教师发挥好引导作用。教师通过对教材深入地解读,从中感受并提炼出美的元素,进行细心的品味和感悟,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恰当的课文教学环节中。

比如,在分析课文《紫藤萝瀑布》时,针对作者对紫藤萝的描写,我抓住“像一条瀑布”“迸溅的水花”“和阳光互相”“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等语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受紫藤萝花动人心魄、流光溢彩的美,感受文中流溢着的柔美的淡紫色。在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意蕴的环节上,我启发学生抓住“流向人的心底”“那里满装生命的美酒,它张满了帆”等,让学生通过这些语句,感受那种充满着生命力的美感。

四、指导学生如何审美,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当一堂课进入结课环节时,教师应该首先明白这不是教学的结束,还要在引导学生欣赏所学课文的美的同时,启发学生进行审美的创造,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的创造能力。当学生在得到了美的陶冶时,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比如,在学完了《紫藤萝瀑布》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看到了作者通过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紫藤萝”写得很美,并且写活了,同时,还从其中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你能模仿这篇课文来写写你熟悉的景物吗?再如,学习了《沁园春・雪》之后,又让学生结合诗中所描述的美丽的雪景,写一段300字的关于雪景的文字或者画一幅雪景的图画等。这种方式使学生在重新回味课文所蕴含的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五、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体味、欣赏课文所蕴含的美,并在此基础上去创造美,使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美的陶冶、心灵的净化、道德的提升。唯有如此,审美之花才能灿烂地开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上一篇:初中体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与实施... 下一篇:请尊重学生借助游戏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