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

时间:2022-10-25 12:22:18

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根据省政府《关于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鲁政发〔2003〕115号)、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6〕99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以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保障其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为主要目标,坚持“政府能承受、群众能接受”和政府、集体、个人三方筹资的原则,坚持统一制度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第三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国土资源、财政、建设、民政、农业、审计等部门配合。

第二章就业和培训

第四条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统筹城乡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鼓励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社区吸纳被征地农民就业,支持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第五条在城市规划区内,要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统一的城镇就业服务体系。未就业的被征地农民可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及时办理,并积极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第六条在劳动年龄段内的被征地农民可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第七条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督促指导用地单位优先安置被征地农民就业。就业安置可采取用地单位直接提供就业岗位并与符合就业条件的安置对象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也可采取用地单位、就业服务机构和被征地农民三方签订合同委托安置的方式。

第八条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工作。在城市规划区内,要制定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职业培训计划,通过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在城市规划区外,要针对被征地农民的特点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解决。

第三章社会保障对象和形式

第九条因城市建设,由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实施统一征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规定,被征地时享有第二轮土地承包权的在册农业人员,均列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对象。

第十条新增被征地农民中的特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按照社会救助有关政策纳入救助范围。

第十一条已实现城镇就业的被征地农民,应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享受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待遇。未实现城镇就业的被征地农民,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被征地农民的特困人群按规定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第十二条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形式(一)对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以上人员的养老保障,实行即缴即领的办法,建立个人账户和补充养老金账户。个人账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账利率按一年期银行同期利率确定(下同)。政府出资部分记入补充养老金账户用于调剂。缴费标准主要根据当地土地补偿标准和安置补助标准、全省平均预期寿命和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含增长因素)等因素综合确定,一次性缴足,次月起开始领取养老金。(二)对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的人员按当地测算标准,计算缴纳养老保障数额,保障资金可一次性缴纳或分期缴纳(需签订缴费合同),建立个人账户和补充养老金账户。个人账户由集体和个人缴费组成(记账利率同上),政府出资部分记入补充养老金账户用于调剂,参保对象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

第十三条保障资金由村(社区)集体、个人和政府三方共同承担。要将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资金安排作为征地的前置措施和必备程序,基本养老保障资金不落实的,不予办理征地手续。

(一)村(社区)集体和个人出资部分约占保障资金总额的70%,从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中列支或抵交,以集体补助为主,其余部分由个人承担。

(二)政府出资部分不低于保障资金总额的30%,所需资金由政府从土地收入中列支(德城区、经济开发区、运河经济开发区在土地收益分成前)。

第十四条参保程序

(一)被征地农民以村(社区)为单位,持已确认的被征地农民花名册、身份证及照片到所在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办理参保手续。

(二)县(市、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根据村(社区)提供的被征地农民花名册及缴费数据,经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中列支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金核对后,为被征地农民建立基本养老保障个人账户。

第十五条缴费标准

(一)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的被征地农民,集体和个人缴费标准:参加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时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X×180。

(二)男60周岁至65周岁(含65周岁)、女55周岁至65周岁(含65周岁)的被征地农民,集体和个人缴费标准:参加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时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X×150。

(三)65周岁以上、70周岁(不含70周岁)以下的失地农民,集体和个人缴费标准:参加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时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X×120。

(四)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的失地农民,集体和个人缴费标准:参加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时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X×60。180、150、120、60为各年龄段缴费标准中的分档系数。X由各县(市、区)根据征地数量、征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征用土地占所有土地的比例等因素确定。

以上缴费全部记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个人账户。

第四章参保农民养老金给付

第十六条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参保农民从次月起领取养老金,直至死亡。领取养老金的数额根据缴费数额及年龄计算确定,保障对象未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的本息可由法定继承人继承。保障对象在领取养老金期间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的余额可由法定继承人继承。

第十七条被征地农民领取的养老金包括两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补充账户养老金。

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积累额×支付系数,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专户中列支。

补充账户养老金=领取时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X×10%,从被征地农民补充养老金专户中列支。

第十八条被征地农民领取养老金按年龄分档计算:(一)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下的参保农民,从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次月开始领取养老金。月领取标准是:个人帐户积累额×1/180+领取时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X×10%。(二)男60周岁至65周岁、女55周岁至65周岁(含65周岁)的被征地农民,从参加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次月开始领取养老金。月领取标准是:个人帐户积累额×1/150+领取时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X×10%。(三)65周岁至70周岁(不含70周岁)的被征地农民,从参加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次月开始领取养老金。月领取标准是:个人帐户积累额×1/120+领取时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X×10%。

(四)70周岁(含70周岁)以上的被征地农民,从参加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次月开始领取养老金。月领取标准是:个人帐户积累额×1/60+领取时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X×10%。

1/180、1/150、1/120、1/60为各年龄段支付系数。

第十九条在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前,已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原个人账户保持不变,到达领取年龄后,其相应的养老金领取金额,可与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享受的养老金分别计算,统一发放。参加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原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个人账户保持不变,达到领取年龄后,分别计发养老金。

第二十条被征地农民个人账户养老金无特殊情况不得提前支取,如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当事人持缴费证、身份证及相应的证明材料到县(市、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办理相关手续,经核准后,其集体和个人缴纳的本金或领取期间的本金余额可一次性结清,并终止其养老保障关系。(一)出国定居、本人要求终止养老保障关系的;(二)户口迁移出本县(市、区),本人要求终止养老保障关系的。

第二十一条保障对象在享受待遇期间判刑或劳教的,在服刑或劳教期间停止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服刑或劳教期满后,经审批可接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五章保障基金管理

第二十二条严格资金管理。保障资金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筹集、核算、管理与支付,不作异地转移。保障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各级财政和国土资源部门在征地费用拨付过程中统一办理,及时划入财政专户,单独建账,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和增值。

第二十三条县(市、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要设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金专户和被征地农民补充养老金专户。集体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障金全部记入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专户,政府按比例拨付的基本养老保障资金记入被征地农民补充养老金专户。

第二十四条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与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对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基金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完整。

上一篇: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制度 下一篇:市级财政资金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