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师要做到“八知”

时间:2022-10-24 11:53:11

初中物理教师要做到“八知”

摘要:针对如何适应初中物理教学的不断改革,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从“知识所处位置”、“学生认知过程”、“知识应用范围”、“知识拓展空间”、“学习过程难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弥补不足”、“如何点面结合”等八个方面总结了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师能力;八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26-02

随着物理教学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现在的初中物理课程,表面很“简单”,但内涵很“复杂”。“简单”是说课本上的文字少了,图片多了;说它“复杂”,是指课程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不降反增,当然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创新教法、善于总结,以应对初中物理新课程的要求。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师,根据笔者的经验,要想教好物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八知”。

“一知”知识所处位置

教师要熟知课程标准和教材结构,知道某节知识在本章中所处的位置,有的内容是新知识的引入,例如“力”;有的是承上启下,例如“压强”;同时也要知道它在整个初中物理中所起的作用,例如“滑轮”,开始学习,它是作为一种机械,一种杠杆的变形,但它又是后面机械效率的一个重要基础内容。教师在知道其位置后,对自己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调整,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在巩固本节知识同时,合理设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二知”学生认知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是主要目的。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在上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等,寻找新知识切入点,认真设计,针对不同内容,安排教学思路。有时可以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日常现象,有时可以利用信手拈来的生活经验,有时可以追寻已有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有时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实验,继而设置适当的启发,还可以应用合理的想象和推理,让学生从中感知即将学习的内容等。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况发生改变,也可使物体发生形变,而物体发生形变有大有小,它的明显程度如何衡量,在物理学中引用“压强”这个物理量,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觉得新知识来得过于突然,同时也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总之,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合理的认知过程,顺理成章,让他们在不经意间感知新知,而不是一种思维上的跳跃,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扫清思维上的障碍,这样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同时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三知”知识应用范围

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有的学生能力较强,一点就通,学以致用,更多的学生需要教师去指导,去启发,如何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减少学生负担,教师在教学时,要熟知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要求,要熟知知识在应用,尤其是在中考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启发,要让学生知道知识应用的范围,从而在实际解题中,不至于感到陌生而无从下手,这样可以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断地培养学生应变能力。例如在“密度”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密度自身,可利用它来帮助测量物体的密度,以间接地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还可以用它来辨别物质种类等。

“四知”知识拓展空间

现在的物理对学生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记忆和直接使用,而是在此基础上,迂回贯通,由此及彼。例如在“控制变量法”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知道这种方法在本节内容的应用,还要帮助学生剖析它的依据和科学性,让学生去掌握这种探究的方法,把握其精髓,利用此方法不仅会设计实验完成其他物理知识的探究,还会应用到其他学科。例如在“光学”相关内容教学时,让学生解释日常生活中民谚、俗语:“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坐井观天所见甚少”,“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等。

“五知”学习过程难易

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意学生对每堂教学的内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状况,并作为以后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种经验。教学中,不能完全只按资料中说的来区分难易程度,人云亦云,其实每个知识点的难易状况,随着学生所在的环境、生活背景变化,学生实际学习和理解状况是不尽相同的,同时一定要依据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例如: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教学中,表面似乎是非常简单的,但我却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常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把“竖直向下”记忆成“垂直向下”;二是没有把“竖直向下”和“指向地心”相结合;三是有的同学把物体在不同运动状况下的重力方向画成与运动方向相同等。类似这些看似简单,但容易出错的问题,如果教师熟知,在教学中只要点到,错误就可能大大地避免。

“六知”学生掌握情况

教师教学效果是通过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的程度来体现的。一节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教学的终止,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例如作业,去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弥补教学的依据。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每节课结束后,要认真回顾,今天的物理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清楚的;做习题时,对自己没有确切把握的或不会做的习题做上标记,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也可作为教师在后期弥补的依据。在教师讲解后,要求学生继续反思:自己不会做或做错的原因出在哪里?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在挫折中得到提高。多年来,我感觉一般同学,不会做题或做错题的原因不在于自己的知识不足,而是因为自己没有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所以我给学生释疑时,往往让学生大声地把题目读出来,有时会出现学生还没有读完就说“老师我会做了(这是学生读题缺少耐心)”的情况;读完后,学生还不会的,我会把涉及解题的重点“字眼”说出来,让学生分析它在题目中所隐含的意义和内容,学生往往会恍然大悟(这是学生不会审题)。其实这些方法,对于每门学科都是适用的。

“七知”如何弥补不足

学生中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有的是学生对知识断章取义,造成概念模糊不清,甚至错误,例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往往把它记成“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强调,有针对性地进行概念区分。有的学生遇题不敢动笔,见到题目,看了半天,无从下手,这是由于学生练习少,知识应用能力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有的学生审题不透,理不清各种数据间内在的关联,机械地套用公式,生拼硬凑地把数据代入,这是学生对公式物理意义没有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式,突出其使用的条件和应用范围。

“八知”如何点面结合

中考是对学生初中阶段学习情况的最终检查和总结,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始终抓住物理中考命题的方向和特点。分析中考试题,单一知识考查比例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一种综合。而我们日常新课教学的每节内容相当于一个个点,一章内容的结束,相当于把这些点就连成了一条线,相关的章节知识在一起就构成一条更长更结实的线,而中考需要我们把这些线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面,构成个综合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所以物理教师在点的教学中,要时时想到线,既要抓住前面的点,又要让学生连着后面的点,这样才能把这些似乎独立的点连成一条线,在复习时,要根据中考物理的特点,把这一根根线进行横向联系,慢慢地,有目的地把这些线有机地网成一个面,这个面上的线联系越紧密,这个面就越结实,也就是学生在物理方面,漏洞就越少,中考中越能发挥好成绩。例如:例如“密度和物体的比热容”,“机械功和电功”,“声音、热机和环保”等,从知识点的角度来看,它们相对独立,有的是力学,有的是热学,有的电学,有的是声学,但在中考习题中,会利用各种情境把它们进行组合,对学生进行考查。

其实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具有的能力是多方位的,仅做到上面的“八知”是不够的,以上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看法,未必有理论支撑,但确实是自己真实的教学经验积累,总结出来,希望与同行商榷,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优化初中物理教学。

上一篇:新形势下加强中职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必要... 下一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