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中职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必要性

时间:2022-09-14 12:18:40

新形势下加强中职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必要性

摘要:本文把中职卫校的发展放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个重要背景之下,以培养健康、合格的卫生系统基层人才为目标,从卫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国家对大中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的普遍性、紧迫性以及心理健康干预本身的专业性、科学性等特征入手,探讨了针对于中职卫校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的必要及可行性,希望对于当前的中职卫校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24-02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1]。20世纪中后期,欧美国家的院校纷纷建立起心理健康干预机制,而我国大中专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从“德育”中剥离出来。本世纪以来,包含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内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在国内一些大学里开始设立。而对于保障人民医疗卫生和健康安全的医学类、卫生类院校,其对于在校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性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形势”对于加强中职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提出新要求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新医改”方案出台。方案强调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要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总目标,争取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在这种新形势下,以培养基层卫生医疗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各类中职卫校就有了现实的目标和指导方法。新方案对中职卫校在加强学生健康教育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医改方案“第四条”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等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中职卫校除了为社会培养大量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之外,新医改方案还为其提出了新、更高的要求。就是要求中职卫校必须加强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与传播。只有自己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诊治病人、服务社会。因此,加强对于卫生职业类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也就势在必行。

二、大中专院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机制的普遍性、紧迫性

来自我市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料表明,近三年来前往心理健康门诊咨询与治疗的病人有上万人次,而其中青少年占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由于青少年心理不成熟,容易出现心理发展、人际交往、早恋、网瘾、代际冲突、青春期问题,以及抑郁、焦急、神经衰弱、多动症、注意力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所以,青少年特别是在校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障碍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随着普通高校大中专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极易受到消极影响。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其中有焦虑不安、恐惧、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6%以上,而近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2]。可见,心理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大中专在校生学习和生活的严重问题,如不能及时预防和解决,势必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障碍。有资料显示心理障碍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休学、退学的首位原因[3]。因此,适时建立心理问题干预机制是我国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紧迫问题。

三、中职卫校的特殊性要求其培养的人才必须心理健康

卫生类职业院校在我国的大中专职业院校中,因其从属于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特点和学生群体的性别比例差异的特点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结合我校心理学工作者辅导过的学生情况与相关资料的初步分析可知:中职卫校学生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关系心理、自我认识心理、性心理、情绪情感心理及择业心理等方面。众所周知,卫生职业学校这个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别上女生居多,年龄上处于“消极反抗期”,文化基础偏差,许多学生因在选择专业时是受制于家长的被动选择所产生的逆反情绪等等,诸如此类问题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的状况呈复杂化的趋势。这些问题的存在,将阻碍医疗卫生行业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制约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当前必须加强对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只有拥有健康和谐的心灵,才能建设“和谐校园”。

四、心理健康问题干预机制的科学性、专业性可以为中职卫校提供技术支持

心理干预(Intervention)指心理健康工作者为避免受辅导者不适应的行为继续恶化,采取某种方法予以矫正和治疗[4]。而心理问题干预,是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和途径的通称。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测查,发现该量表所测量的10项因子中,除躯体化一项外,其他各项因子都显著高于国内成年人的常模。这些测查结果都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5]。其实,心理健康干预中用到的测量方法和手段并不止于症状自评SCL-90量表,还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SPSS计量软件包等工具。但是,所有的测量方法与工具都有其特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比如自评量表中就含有90个项目并以精神病症状学的内容为基础,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来预设量变,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而心理问题干预的实证研究,还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自然观察、问卷调查、心理辅导、实验跟踪、归纳、分析等等。总之,现代诸多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普及与应用为中职卫校采取心理问题干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卫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要求,还是国家对大中专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普遍性、紧迫性,都要求当前必须加强对于中职卫校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研究,只有以专业的、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为手段,以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去落实,才能为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创造良好的软化环境,才能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概念辨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1,(6).

[2]刘丽美,张莲英,张国宏.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72-74.

[3]李晶,李波,周存良,等.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24(4):32-33.

[4]肖旻婵.美国心理健康干预模式[J].教育科学,2005,(2):60-61.

[5]潘永亮.实话实说——与大学生谈心理健康[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

作者简介:徐云凤(1984-),女,江苏宿迁人,英语教育本科学士,助教。

上一篇: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研究与对策探析 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师要做到“八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