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启示录

时间:2022-10-24 09:02:41

动物启示录

动物,可以说得上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不少人这样形容人与动物密不可分的关系:瞧,他跑得跟小兔子一样快;她像蜜蜂一样勤劳;他严肃起来像狮子一样威严;她呆呆的模样像是树袋熊一样可爱……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我们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拥有了强大的思维能力,而最大的相似也在于我们具有动物般的本能。因此,研究动物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事实上,很多有关人类心理的研究,都是首先通过对动物行为的了解,然后才得出结论的。

那么,奇妙、有趣的动物世界究竟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暴怒的野马

在非洲大草原上,常年生活着一种吸血蝙蝠,吸食动物的血液是它们生存的主要支柱。这种蝙蝠体量细小,气力不大,却是身强力壮的野马的天敌。平日里,他们惯于在野马的头部或腿上爬来爬去,用尖利的牙齿刺破野马厚厚的皮肤,然后吸食血液,直到吸饱后才肯飞走。深受其害的野马不能容忍吸血蝙蝠的折磨,它们拼命蹦跳,狂奔。可正是在这种暴怒、狂奔和流血之中,最后很多野马都无可奈何地丧命了。

【启示】

――理性拆除“情绪炸弹”

其实,吸血蝙蝠吸食的那点血量对硕大的野马来说根本微不足道,远构不成什么致命的威胁。只是,野马何以因此毙命呢?这主要还得归结于它那颗绑缚自己的 “情绪炸弹”。

面对吸血蝙蝠的进攻,野马只会用暴怒和狂奔来对付。结果,在一路狂奔的同时,却活活给气死了。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呢?也有自己的“情绪炸弹”。盛怒之下,有人甚至会做出一连串冲动、冒失的行为,从而犯下无法弥补的过失。

因此,日常生活、学习中,一些原本无足轻重的伤害,都可能会像吸血蝙蝠一样,引爆我们的“情绪炸弹”。比如同桌一个鄙视的眼神,或者不愿意参与作弊而被同学指责小气、吝啬,或者宿舍里最好的死党不能立刻明白自己的心思……这些都有可能引发起你强烈的不满,甚至巨大的愤怒。在这时,如果你就像那些狂怒的野马,不懂得“抽离”与“把控”自我,任由烦躁和愤怒之火大肆在你头上冒烟,无法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后只会变成受本能驱使的愚蠢的动物。

求生的小白鼠

心理学家克拉特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小白鼠放进水池里,尽管这池面很大,但仍在小白鼠游泳能力所及范围之内。当这只小白鼠落水后,奇怪的是并没有急于游动,而是一边原地转圈,嘴里一边发出吱吱的声音。原来,它是在利用自己的鼠须探测方位。当叫声传到水池边沿,声波反射回来,被鼠须测到,那么离池边的距离有多少就胸中有数了。只见小白鼠不慌不忙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去,几次实验下来,它都安全抵达水池边沿。然而,另一只被除去胡须的小白鼠却倒霉了。尽管也在水里转圈,发出吱吱的叫声,可没了“方位探测器”,它也就不知道池沿其实离自己很近。面对无法预知的命运,小白鼠干脆放弃了努力,几分钟后便沉至水底毙命。

【启示】

――成功始于不屈的“意念”

很多动物在对自己生命彻底无望的前提下,往往会强行结束自己的生命,即“意念自杀”。意念是什么?通俗点说,是一种生命力,它可以决定你的生命是要继续存在,还是就此消失。在很多抑郁症患者的意念当中,生命是毫无生存的价值可言的,所以,他们也就对生命不再留恋,对勃勃生机的自然界更是没半点留恋,就像失去“方位探测仪”的小白鼠一样。

意念也可说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有人统计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发现很多拥有顽强求生愿望的患者最后都能顺利战胜病魔,而一些悲观的患者即便手术取得成功,不久后也会相继去世。因此,“意念”在癌症的治疗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有人为此还做过一个试验:把人放进冰箱里,并且告诉他说不久温度将会降到零下30摄氏度。而事实上,温度却一直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上。结果,十几个小时后打开冰箱时,里面的人早已被冻僵。

这些案例难道不值得我们一起来反思吗?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境时,怎样才能不像那只被剪掉胡须的小白鼠,不自暴自弃呢?

安全的鲨鱼

不说你也知道,被称为“水中之王”的鲨鱼极具攻击性。鲨鱼的牙齿极令人生畏。只要一颗脱落了,很快又会长出一颗,而且新牙比失去的牙更加锋利。据统计,鲨鱼一生中新生的牙多达3万颗左右,因此不管对方如何强大,鲨鱼也不放在眼里。

然而,海洋生物学家罗福特却不这样认为。他研究鲨鱼多年,经常与其近距离接触,却相安无事,鲨鱼似乎对他的存在毫不介意。罗福特发现,人在遇到鲨鱼时,常常因为害怕而心跳加快,而鲨鱼正是通过这种快速心跳的感应波来发现猎物。所以,只要你见到鲨鱼时心情坦然,就会很安全。即使它不小心触到了我们的身体,也不会发起任何进攻,而是游走去寻找别的猎物了。

【启示】

――战胜自己,方能直面恐惧

鲨鱼是“恐惧”的一种象征。它就像一枚出膛的子弹,射中了我们内心装满恐惧的“黑盒子”。

每当恐惧迅速溢满我们的身体时,我们的躯体就会真实泄漏我们内心的秘密。比如有着社交恐惧的同学,会习惯于把别人的目光当作一条“大鲨鱼”,总怕与别人的目光对视,不敢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总认为别人在盯着自己看,或在议论自己。结果是越感到害怕恐惧,行为就越不知所措,与人交往自然越不尽如人意。

因此,只有当我们有能力在内心中建立起一种和谐与平静的氛围,消除恐惧与紧张,才可能开始一种幸福而坦然的生活。所以,战胜对手最大的关键便是――战胜自己。

固执的毛毛虫

法国科学家法伯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只花盆的边上,他摆放了一些毛毛虫,并使它们首尾相接成一个圈。同时,在离花盆不远处还撒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便具有“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紧紧跟随,一圈圈绕着花盆边爬行。时间慢慢过去,1分钟、1小时、1天……就这样,毛毛虫固执地兜着圈子。7天7夜之后,它们饥饿难当,精疲力竭,不幸全死了。

【启示】

――冲破思维束缚,跳脱惯性窠臼

看似一种“努力求生”的行为,实则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杀”。这种习惯与本能之间所发生的冲突,也颇多地体现在我们人类的心理现象中。

有时候,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似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比如说一个不愿去上学的孩子,没准可以得到来自父母的超级关心;一个但凡对错都喜欢不停进行自我责备的人,没准也可以有效地阻止别人对他的责备;一个具有社交恐惧的人,足不出户,多少也可以暂时缓解其内心些许的痛苦……然而,这些定势行为反过来又会给当事人带来更深的痛苦:不愿意上学的孩子长期下去很可能会走向自闭的异途;惯于自我责备者更容易在精神上变得抑郁、信心不足;一系列逃避、退避行为的固化则会令社交恐惧者更加难以治愈心病……

如此说来,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不成为一只生活中、学习上的“毛毛虫”?其实,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喘气的通风口,并决然、毅然地打开这种纠缠了你许久的固定的模式,就完全有可能看到另一番全新的风景,并好好地生活下去。

上一篇:跨出你有力的双脚 下一篇:国际化的汉语教书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