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教学“四径”

时间:2022-10-24 05:22:34

散文阅读教学“四径”

散文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材亦多为散文。然而,长期以来,很少有人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深入探究不同类型散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没有形成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体系,从而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率。我们拟以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为例,就四种常见的散文类型,提出一些阅读指导的具体方法,以期引发大家对散文阅读教学的讨论。

一、叙事性散文教学:攀得“人事”,识得“芳心”

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具有明确的写作意图,暗含深刻的主题思想。但这种文体与一般的记叙文又有较大的区别,它们的结构一般较为复杂,行文曲折委婉,笔法灵活,虚虚实实,主旨深沉含蓄。因此叙事散文的阅读,需要深入文章内部,攀住“人事”,追溯作者写作的目的,方能识得“芳心”。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阅读。

1.寻找线索,理清结构。叙事散文侧重于通过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反映事物的本质,文章往往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头绪复杂,但这类文章大都从特定的角度选材立意,文中或明或暗都有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阅读时只要细心体察,找到这条线索,顺藤摸瓜,理清具体的人事,就能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读懂全文。

例如,萧萧的《灯火》写作的时间跨度长达40余年,文中写了很多生活片段:诸如“番子油灯”火苗闪烁的镜头,小心翼翼拎壶加油的细节,祖母相伴挑灯夜读的情景,剔剪灯芯挑亮油灯的画面,行步蹒跚遮风护灯的剪影等等。内容看似很复杂,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这些生活细节,都与“灯火”有关,都与作者和祖母这两个人物有关。灯火贯串着一条线索:昏暗的油灯――五烛光的电灯――日光灯――美术灯――霓虹灯。但这条线索又处处与油灯有关,作者通过不同时期的灯火与早年的油灯对比,突出油灯的“古意”与温馨。写人物以自己由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为明线,以祖母操持全家终老离世的过程为暗线,暗示自己成长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与祖母生命的消耗为代价的深刻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无限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叙事散文,首先应该找出文中所写的生活片段,归纳内容要点,然后把这些要点放到一个“界面”内分析比较,找出共同点,理清人物和事件,确定对应关系,才能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联系背景,探究主旨。叙事散文表面上是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的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的,但实际上事件的背后有深层的根源,情感的背后有生活的基础。因此,阅读一篇文章只有了解相关的生活背景,才能从所记的人事中,把握作者的“本心”,识得文章的佳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尽可能多地获得与文中人事相关的背景材料。

要真正读懂萧萧的《灯火》,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就必须了解与作家相关的生活背景。萧萧,1947年生于台中彰化县的农村,他的曾祖父是晚清秀才,闻名乡里,后来家道中衰,曾祖父、祖父相继过世,整个萧家全靠祖母独自支撑。上世纪50年代台湾国小升初中须经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祖母常陪他熬夜读书,并一再勉励萧萧:“你阿祖是秀才,做一个秀才是真不简单。”孤灯夜影,祖孙相依,萧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才能明白作者为什么对油灯、对祖母怀有那样深厚的感情。

叙事性散文的阅读一定要培养学生联系背景来思考文本主旨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确即使在考场环境下,也应该利用考题提示、文中注释和相关的语境,尽可能多地推断作者写作的相关背景,这样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抒情性散文教学:披文入情,缘波讨源

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但文中要表达的感情通常又不是直露的,而是蕴含在写景、状物或叙事当中。这类文章行文空灵飘逸,情感绵长隽永。阅读中需要借助读者自身的感觉,才能体味到作者渗透在文中的情思。因此,抒情散文的阅读,需要透过文中描写展示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情感。教学中需要从以下两条路径来引导学生阅读。

1.感悟意境,体会情感。抒情散文大都用独具质感的精致语言,建立特定的意境以传达作者的感怀和情思。作者的感情渗透在意象之中,像一个美妙的精灵在文中飘飘渺渺,若隐若现,含而不露,藏而无形。阅读要在这种恍惚飘渺之中,捕捉情感,自然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透过一个个精美的意象、动人的场景,感受其中的差异,从场景的速慢展现之中,捕捉到作者寄寓其中的绵长情思。这一过程需要循着文章通达意境的路径阅读。

抒情散文意境的建立,是通过形神关系来体现的。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形传神,一是以神御形。

以形传神主要是通过对景物、场景等意象的生动描写,创造特定的情境氛围,生发和展示自己的情意。如张抗抗的《天目山》,表达的感情十分复杂,除了有对革命烈士的怀念,还有对人生命的尊重,对自由幸福的渴望。但作者并没有把这种感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意境塑造来表达,“浓雾洇湿了母亲的头发。父亲说,他们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没有人知道那个57年前被枪杀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说,你找不到他,因为他已经变成了一棵树”,情意内涵非常含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沟通形神的词语线索,如“世事变迁,惟有西天目的森林,是永远的”;“为着他们那一代人关于自由平等的理想,半个世纪之后我们依旧对他深怀敬意。然而,无数生命和太多的鲜血,使理想的代价变得过于昂贵,飘缈的雾中我们甚至看不见理想的内容”;“也许只有这些大树,才真正拥有自由的空气和丰沛的雨露?”等等,从中品味作者关于人性本质的思考,追索形象背后的神味。

以神御形,主要指作者根据自己表达情思的需要,夸张性地描写景光物态,以期更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熊召政在《烟花三月下扬州》中,设想自己从武汉雇舟顺江下扬州和租舫从杭州沿大运河游扬州的浩大情境,但紧接着笔锋一转,以不能成行作结,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想“坐一条船于烟雨蒙蒙的江上,去拜访唐代的扬州,已是完全不可能了”的无限怅惘之情。这种散文形象塑造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阅读鉴赏时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运思中形神契配的过程。

2.感受物态,察物体志。有一类抒情散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巧妙地把个人的情感和理想寄托于描写的事物之中,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所写的事物熔铸了个性化的意义。季羡林的《海棠花》,是一篇写乡愁的名篇。记作者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时去研究所的路上发现一家院落里盛开的海棠花,突然想起家乡海棠的事。一面是缤纷烂漫的异国海棠花,一面是深沉炽烈的思乡情结;一面是远隔千山万水、朝思暮想的祖国,一面是近在咫尺、与家乡一样盛开的海棠花。满树红英,引发作者对故乡的美好回忆,燃起作者深沉的故园情思。六年前的那个夏天,作者在自家院子里的两棵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听雨打海棠叶子的响声。六年后的今天作者在异国他乡,偶遇与故乡一样的海棠花,思乡的情绪一触即发。海棠是连通两地的彩线,是点燃乡情的引信。思乡之情表达得深沉、浓烈而又朦胧。阅读这类文章要透过语言描写,深入作者描摹的物态世相之中,感其情状,察其性质,体其意用。

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常用比拟、象征等手法,阅读的关键是寻找志与物的相似点,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文体特点,由物及意,猜读作者的文思。

三、议论性散文教学:猜读文气,揣摩义理

议论性散文采用形象化的方式说理,具有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熔形象、情感、哲理于一炉,诉之于人的思想内涵是理,摄人心魄的力量在义,而统合义理的则是词采文气。因而,形象之中包容着一股沉浑的气运,负载着饱满的义理。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静观文本,默理文气。议论性散文的“理”寓于言,证于事,它氤氲交合了文本绵延的文气,又归正条畅了词采纤连的意脉。从表面上看,议论性散文形式自由,信马由缰,但实际上结构和内容都非常严谨。好的议论性散文意脉贯通,文气沛然,行文流畅。文气源于作家的生命精神,体现在文章的整体词采之中,是作者在章句结构上匠心独运的结果。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章句的品读开始,从语词的音韵、句式的格力、辞章的神采方面,静观默会,在反复地猜读中顺着文气深入文本内部感受作者的精气神蕴,体会文章的旨意。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论自然》,是一篇论述自然与人在精神上相依相契的议论性散文,文辞优美,音韵和谐,通篇采用亲切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释宇宙自然的真理。阅读该文,仿佛有一种魔力,牵着你走,处处感觉新奇,处处令人迷离。隐约中有一股气韵在辞句中游动,阅读中心越静,感觉越明显。读着读着,一种惬意油然而生,作者论述的“自然”,像亲人一样出现在自己的眼前。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静观默会的环境,启发学生通过反复试读,猜度体察文气,找到感觉,这一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目击而照,耳随以谛,耳目监察,以求通幽达微,方可察识无遗,获取审美的。

2.接通意脉,寻绎义理。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但说的理又不是一般的道理,多是能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有关人生理想和生命道义方面的大义之理。这类文章具有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文中有一道隐秘而贯穿全文的意脉,义理沿着它的走向灌注于整篇文章。作者的构思,立意、运笔都归依于它,阅读中读者只有接通意脉,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入作者的文气,方可在文气的猜读吟咏中感受到文章的义理。因此,议论性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意脉。文章的意脉来去无踪,虽然隐晦,但仍有迹可循,或通过某些警策的字词、句子,构成词语线在文中悄然留形;或借助某些关键词,在重叠复沓的咏唱中片刻露影;或游走于意象的边沿,遁形于题头文尾。读者只要留心品味,一句一句地跟踪分析,查找句与句之间究竟省略了什么,内部有什么联系,仍然可以从整体观照中看出它们清晰的痕迹。阅读爱默生的《自然》,文中有一条语言线索,如“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在宁静的自然中,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把这一条文脉接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就非常明确了: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之中的人也是如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辞句中,寻找线索,发现文章的意脉,追索文章的义理。

四、写景类散文教学:耽于佳句,陶然物境

写景类散文以描写自然现象、地理环境、名胜古迹、动植物为主。或张泉石之佳境,绘云霞之美色;或描花草之极丽,写山川之绝秀。语言典雅,佳句频出,境界优美,令人陶醉。阅读这类文章要借助佳句的品读,融入作品描写的境界之中,陶然于境,视境于心,心观目照,方能识得佳趣。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深入解读:

1.品味语言,感怀物美。写景状物的文章,通常以“物象”达于境界,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表现手法来描摹物美,展现物景,创造优美的艺术形象,表现作者特有的感觉和情思。例如洛夫的《一朵午荷》,写“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采用生动的比喻和优美的语言,描写荷叶激情迎雨的情境,形象描写之中充满灵气。阅读这样的作品,读者必须突破语言的界限,借助想象,走进作品描摹的艺术世界之中,才能获得美感。“品读”成为阅读的最佳选择。所谓品读,是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揣摩语言描摹的情状及其趣味,获取语言的质感,唤起特有的审美体验。品读不能光看语言的表面,最重要的是要体会语言表情达意的细微精妙之处,把握语言的内涵。洛夫写午荷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写午荷在急雨中瘦弱的枝干支持不住水球“左摇右晃,惊险万分”的情状,另一方面写作者观荷的表情“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的心理反映。“当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也随之嘘了一口气”。细腻地写出了雨中之荷矫健、挺拔、矜持的形象以及作者观荷时的真切感受。我们在引导学生解读文章时,要特别留意文章的语境,关注描写对象及其特点,注意作者观察和感怀的角度,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深入挖掘语言的内涵,这样才能把语言的韵味品到极处,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2.沉潜物境,体验审美。写景状物的佳作,不但文章优美,选景、剪裁、角度、层次经过作者的艺术处理,韵味十足,而且描摹的对象一般也十分精美。教读这类文章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而且还要指导学生把作品描写的对象当做艺术品来欣赏。阅读鉴赏应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进行:首先应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语言描写中,思考和想象画面的构图,获取关于对象的整体印象,感受画面的美。例如读《一朵午荷》,要让学生从荷花、荷叶、荷枝的描写中,想象出荷叶娇美、荷花清香、荷枝挺秀的艺术形象,把握午荷的外在形象。其次,我们还应把学生引进更深的层次,让他们走进画面,沉潜于物境之中,陶醉在艺术的境界里,深入探究作者描写对象的价值,体验境界内在的美。午荷在风雨中摇曳、旋转,将谢未谢的情态只是外在的美,而它伟岸、挺拔的气质,安静、温柔的孤寂,接受命运安排,等待生命第二次接唱的平和则是它内在的美。这是要深入探究才能把握的。最后,我们还要把学生从画面中带出来,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画面作出适当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读了《一朵午荷》,让学生谈谈阅读的感受,评一评文章描写荷叶的艺术手法,有利于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通联:湖北宜都一中]

上一篇:坦荡闲雅,春风拂面 下一篇:于语言细微处见语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