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亲自然情感的价值与策略

时间:2022-10-24 04:19:31

培养幼儿亲自然情感的价值与策略

【摘要】亲近自然对于幼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价值,幼儿在大自然中可以释放天性、孕育灵性;丰富、全息化的自然资源,可以让幼儿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在大自然中幼儿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应让幼儿更多地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在游戏和发现的过程中探寻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对幼儿园亲自然活动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应关注幼儿对大自然喜爱之情,选择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亲自然场地,有效运用工具增加亲自然活动的深度,适时有效地将活动引向深入,重视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和家长的参与。

【关键词】亲自然活动;亲自然情感;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44-03

【作者简介】王莉(1957-),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陈知君(1983-),女,陕西汉中人,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教师,小学一级教师,硕士。

亲近自然是幼儿的天性,幼儿能从大自然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对幼儿体魄、人格、观察力、想象力、审美力等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亲自然情感培养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幼儿喜欢、热爱大自然,并由此产生与大自然的亲近之感。对于幼儿而言,如果事实是知识和智慧产生的种子,那么情感和印象就是种子发芽需要的肥沃土壤,幼儿的早期成长正是为这片土壤做准备。一旦唤起某种情感――对美、对新事物和未知的兴奋、同情、痛苦、尊敬和爱,他们就获得了相应的知识。

一、幼儿亲自然情感培养的价值

(一)帮助幼儿在大自然中释放天性、孕育灵性

幼儿的天性是尽情地玩耍和探究,而大自然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物种为幼儿提供了肆意奔跑、自由游戏的场地和探究发现的对象。柔软的草地为幼儿的奔跑、跳跃提供了天然的保护;一片树叶、一根枯枝、一个果实、一块石子都能被幼儿视若珍宝,他们积极进行观察,并把这些物品作为游戏的玩具、道具;发现土里的蚯蚓,观察蜗牛伸缩的触角,追随蚂蚁搬家,都能带给幼儿惊喜,并使其产生与同伴一起分享惊喜的情感。

德国韦尔多幼儿园遵循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就是让孩子融入真正的大自然。韦尔多协会认为:“最基本的教育力量是自然本身。由于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孩子得以发展情感的稳定性、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保持平衡的能力。在与自然的直接接触中,孩子体验着对自然的谨慎和尊重。与植物、动物、土地和水的情感和亲密最终演变成在自然中‘在家’的感觉。”在丹麦也有一项比较研究,一组被试来自传统幼儿园,另一组来自“自然幼儿园”,经过一学年的观察,发现自然幼儿园的孩子更机灵、更擅长运用他们的身体特质,而最显著的差别在于他们更喜欢创造游戏。研究者们还观察到,当孩子们在一个被玩具器械占据的环境中玩耍时,他们会凭借体力竞技建立社交关系;而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戏性质就变得非常不一样,孩子们会进行更多的幻想游戏,而且他们的社会角色变得更依赖于语言技巧、创新能力和发明能力。由此可见,天与地滋养孕育出的是生命的灵动,生机无限的大自然才会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想象、丰富的创造,并终会将其塑造成一个富有灵性的人。

(二)促使幼儿在大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大自然里有阳光雨露、虫鸣鸟叫、花草树木、泥土石块……丰富、全息化的自然资源,为幼儿的全感官体验提供了条件。在大自然里,孩子们或是嬉戏奔跑打闹,或是探究观察发现,亦或是舒舒服服躺在草地上享受美好时光,这都是快乐幸福的事情。瑞吉欧教育的马拉古奇认为,今天的儿童教育全部借由文字来完成,文字成了教师和家长手中唯一的工具。事实上,儿童的每个感官都会发现一个相应的世界,但学校和文明只鼓励使用语言官能,从而只给儿童留下一个世界而“偷走了九十九个”。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强调,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

大自然的广阔天地滋润着幼儿“有吸收力的心灵”,他们会惊奇于大自然的美景,震撼于生命的力量;尽情地游戏使他们获得快乐,大自然静谧使他们身心彻底放松,丰富的物种和多样的变化让他们总有新的发现,他们主动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感受这丰富、美好、神奇的世界。

(三)提升幼儿在大自然中积累的经验

英国生物学家威哥思伏斯对保幼激素的发现是人类生物学史上的重大发现,而他曾回忆起幼年的一件往事:“我五岁时,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我把一只毛毛虫关在瓶子里,它吐丝作茧,几天后,在我仔细地、惊奇地观察下竞出现了一只蝴蝶。”虽然五岁的发现和他日后的成就相比,似乎微不足道,但在这科学家的眼里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可见幼年时的自然经验对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有研究者在收集分析了来自不同文化领域的富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所写的大约300册自传体童年回忆录后,得出结论:“在研究过的富有创造性的人当中,几乎所有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根植于他们早年的自然体验。”并且指出,“走出去和超越自我的能力,是由孩童时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发展而来的”。

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感知形成的知识是其进行任何一种认知和活动的基础。也许只是一次在大自然中游戏时对光与影的感知,也许是吹散蒲公英时动作的轻柔,也许是将一块泥巴在手中反复把玩,更也许是聚精会神地观察一次蚂蚁运粮的过程……都会对日后的学习乃至长大成人后的发展产生影响。

二、幼儿园亲自然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一)关注幼儿对大自然喜爱之情

在亲自然活动中,应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体验和感受与自然的接触,只有当他们获得更大的自由度,才会充分释放天性,宣泄情绪情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自由活动时。总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十分投入地观察与游戏。为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将引导幼儿喜欢、热爱大自然作为第一要义,将情感培养目标放为首位,而不是认知目标。儿童需要体验大自然的神奇,而不仅是获得自然的知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然知识只是人类探索的结果,动植物名称也仅仅是人为的符号而已。只有把“让幼儿喜欢大自然,在自然中体会到快乐”的目标放在首位的活动,才会满足幼儿真正的需要,并让幼儿获得自主自发游戏、探究的可能。例如,在设计关于“水”的活动时,如果将认知目标放在首位,设计出来的活动也许是对“沉浮”现象的观察、“水的由来”的探究;可如果将情感目标放在首位,设计出来的活动就会是带着幼儿尽情地玩水,如打水仗、滋水枪、踩水、往水里扔石子、利用各种容器舀水。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对幼儿自发游戏探究活动的观察,找到幼儿的兴趣点,通过设问或提出挑战的方式,让幼儿对所关注的自然物或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选择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亲自然场地

1.幼儿喜欢真正的大自然

相比较那些整齐、精致的花坛、草地,幼儿更喜欢未经人工雕琢、纯天然的土壤,其中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各种不知名的小花、钻土的蚯蚓、搬运食物的蚂蚁、会缩成球状的西瓜虫……在这样自然的环境中,幼儿可以更加自由自在地探究,而不用担心破坏了花坛或草坪。一位幼儿教师曾经写了这样一段独特的见闻:“某幼儿园的围墙边有一个角落,那里凹凸不平,长着一些树和花草……一次我去这所幼儿园听课,活动期间,许多孩子不是在花坛边欣赏,也不是在水泥地上嬉戏,而是聚在那里,有的在看蚂蚁搭桥,有的在找蜕皮的昆虫,有的在掐蒲公英,还有的在找是什么虫子在叫……”精致的花坛与人工的水泥地对儿童来说,只是外在于生命的物质存在,只有那种未曾开垦的“凹凸不平的一角”才是儿童的精神天堂。

2.幼儿喜欢近距离俯视观察的场地

幼儿喜欢“蹲下来”近距离俯视观察地面上的自然物,而对于那些需要他们“仰视”的高处植物,例如大树,由于高度和距离的限制,他们观察、探究的兴趣则不是那么浓厚。因此,一片草地、一个水洼、一个沙坑,都会成为他们观察嬉戏的乐土。对于幼儿园而言,亲自然的活动场地应尽量选择在有泥土、花草、树木的真实自然中,即使那里地势高低起伏、道路曲径通幽都会让幼儿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三)有效运用工具增加亲自然活动的深度

1.提供工具促进亲自然活动的开展

活动中的工具为幼儿与自然之间更好地沟通搭建了桥梁,工具可以提升活动的探究深度和幼儿的专注度。例如,铲子可以方便幼儿进行挖掘,利于幼儿发现并观察到土层下的蚯蚓;放大镜的使用可以使幼儿更加细致地观察到动植物的特征……在工具的投放过程中,应逐步有序地投放不同类型的工具,以促进幼儿探索工具的使用方式。活动中不宜提供过多种类的工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对幼儿来说,简单、常用的工具更能激发他们的创意和想象。同时,在工具投放的数量上也不宜过多,这样可以促使幼儿间的协同合作,增加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和学习,锻炼幼儿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2.让幼儿自主自由地使用工具

教师应在幼儿掌握工具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让幼儿创造性地开发工具的新用途。例如,幼儿会拿着彩色滤片观色、割草、挖土或混色。创造性地使用工具有效拓展了幼儿思维的灵活度,并且也为日后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适时有效地引导将活动引向深入

在亲自然活动中,要培养幼儿喜欢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不仅要让幼儿能够释放天性自由玩耍,还要让幼儿在大自然中“会玩”,并能注意到更多有趣的现象,激发更多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适时地引导和参与会将活动引向深入。

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孩子的玩伴。让孩子与自然建立联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成人自己与自然先建立联系。如果孩子们感觉到了成人的激情,他们会模仿这样的情趣。当幼儿有新的发现,他们特别乐意请教师前往观察,教师的介入又会吸引更多幼儿的关注,并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和提问。此时,如果教师能和孩子一样怀有一颗好奇的心,与孩子共同进行探究,那么这将是师幼一起分享知识经验的有利时机。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运用教育智慧,敏锐地发现问题。教师应追随孩子的兴趣点,捕捉学习的最佳时机,从中随机生成活动。生成的活动能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幼儿在大自然中活动的乐趣。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挑战或设问的方式,启发引导幼儿思考。例如,当看到幼儿热衷于捡树上掉下来的果实时,可以开展“捡果果”比赛,看谁捡的多;当发现幼儿因两手拿了果实,而腾不出手时,可以适时引导幼儿想办法装果实,最后数数自己捡到的果实,并与同伴比比多少。这样就巧妙地将数学领域的知识融入到了亲自然活动中,既追随了幼儿的兴趣点,又增加了活动的游戏性,还拓展了知识领域。

(五)重视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和家长的参与

同伴间的相互促进带来的影响力,有时会超出成人对幼儿的影响。在亲自然活动中,强调幼儿自发、自主、自由地探究,将更加凸显同伴间的相互作用。特别对于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探究的深度逐步增加,对同伴交流的渴望也更加强烈,孩子间的相互影响会使亲自然游戏、探究更为深入和持久。一个幼儿的新发现,会引来更多幼儿的关注;一个有趣玩法的发明,会带动更多幼儿的模仿参与;幼儿间的对话,会促进同一年龄层幼儿思维的碰撞。

家园共育可以促使亲自然活动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不仅应让家长了解亲自然活动的具体内容,还应让家长参与到亲自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来。家长的参与既可以保证亲自然活动安全有序地开展,又能为幼儿探究、游戏提供更多的支持,还能为活动提供更多“观察的眼睛”。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亲自然活动后,请家长提出对活动的反馈建议,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活动。

总而言之,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自主、自发地游戏、探究,符合幼儿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的特点,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了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在亲自然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将对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3~6岁幼儿亲自然情感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DHAl 10243)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学前教师供求新形势呼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发展... 下一篇:摄影名家做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