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现状

时间:2022-10-24 06:27:16

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现状

[摘要]目的分析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现状,提出改善建议。方法结合案例分析方法对高校实验技术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以及提出针对建议。结果高校实验技术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①晋升难、人员流失严重;②重评聘轻考核,人才评价机制待完善;③评聘标准与实际岗位需求结合不够紧密。提出改善建议如下:①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技术系列高级岗位,单独组建评审机构,单独划拨指标;②修订完善实验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③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岗位管理,实现人员能上能下;④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培训,鼓励开展实验教学改革。结论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实验室,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与管理人才队伍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如何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创建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实验技术师资队伍任重道远。

[关键词]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1~2],同样人才资源也是学校建设的第一资源[3~4]。实验技术与管理人才队伍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卫生领域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对于卫生院校或综合大学卫生院系的卫生人才培养更是不可或缺,其是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尤其是保障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卫生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对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的需求和要求也相适应地提升。以高校公共卫生学院或学系为例,多个专业门类的学生培养均需要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参与,如卫生微生物学、卫生理化检验、毒理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等均对配套的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有较高的要求。建设一支综合水平高、素质好的实验技术与管理人才队伍,是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对卫生院校和院系而言,也是培养优秀的卫生领域专家的基石。但是不难发现,在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上,特别是在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历低、专业技术职务低,人员流失严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不合理,实验技术系列高级职务人数较少,晋升较难等问题。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应对实验技术人员专业职务评聘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开展职务评聘工作,成为目前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

1实验技术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实验技术人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难,师资队伍不稳定高校实验技术队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3~4],对巩固和促进高校实验技术系列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实验技术人员由于年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自身发展水平受局限。虽然部分高校较早就开通了实验技术系列正高级职务评审渠道,但是由于学校下达晋升指标的统一性和竞争性,以及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使其难以与教学科研岗位人员同台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普遍较低,该种情况可能挫伤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近年来越来越多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年轻教师的加入,加剧了实验技术师资队伍人员的不稳定性。该类教师对于个人发展和工作平台的期望高,但受限于职务晋升困难的窘境,故而不安于实验教辅工作,从而造成短期内人员流失,影响实验技术师资队伍的稳定性。。1.2重评聘轻考核,人才评价机制待完善评聘工作的正常开展可促进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调动其积极性,做好考核工作是处理好评聘关系的重点[5]。目前全国高校普遍根据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结合的原则,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评审通过即具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学校即实施聘任。该制度的缺陷在于并未根据工作态度、实际表现竞聘上岗,岗位工作考核流于形式。客观上使人们过于重视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在聘任前工作积极努力,对照条件要求找差距提升自己,而受聘后往往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特别是在实验技术、设备、方法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其知识水平很快就与职务级别不相符合。因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的现象削弱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和进取心,不利于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1.3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与实际岗位需求还有待紧密结合实验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审标准与实验技术岗位实际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紧密结合。一方面,虽然实验技术工作是一项技术水平、实践操作能力较高的工作,另一方面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离不开对理论水平、科研成果的考核。在实验技术系列申报条件中,对论文、项目和奖励等科研成果做出明确的要求,这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人员提高科研水平和理论水平,但同时也无法避免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一味追求,争取科研项目,申报各类奖项,却忽视了做好实验技术本职岗位工作,而、论著,突击申报科研项目,不顾质量,只求数量,不注重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这势必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2加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促进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实验室[6],高校实验技术队伍作为高校专业技术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作用,如何合理利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这一杠杆和政策导向,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性,创建一支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实验技术师资队伍,四川某高校近年来做出一系列积极探索。2.1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技术系列高级岗位,单独组建评审机构,单独划拨指标针对目前实验技术队伍层次提高的现状,根据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维护使用的需求,尤其是对于重点投资的大型仪器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部级研究中心,该高校2009年率先开通实验技术系列正高级职务晋升通道,并逐年适当增加高级职称的名额。在此基础上,2014年起单独设立工程实验系列高级职务晋升指标,不再局限于二级单位限额数。学校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牵头组建工程实验技术系列学科评议组,负责对各单位推荐的工程实验系列人员进行学科组评议,按照学校下达的晋升指标统一考核评议,最终推荐至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委员会工程实验系列分委员会评审。2014年至今共评审通过了6位正高级实验师,17位高级实验师,实验技术人员队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大幅提升。新举措在整个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中起到了广泛的激励作用,对提升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水平有重要促进作用。2.2修订完善实验技术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新职务申报条件进一步强调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胜任力,评以适用、以用促评,突出评价实验技术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对实验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以及参加实验技术的校外培训和调研等做了明确的规定。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实行分类评审,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在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上侧重实验教学、实验教改、实验技术立项、双创成果类项目、论文和各级奖励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大型工程项目等横向、纵向项科研项目成果选项。此外,严格把好科研成果的质量关,坚持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既要考核论文、项目、经费数量的积累,也考核质量的飞跃。2.3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岗位管理,实现人员能上能下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评价机制和办法,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岗位意识,构建校院两级相结合、年度与聘期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对公共服务、教学、科研的业绩考核。年度考核以教学业绩为主,考核结果作为岗位津贴和绩效奖励的依据。聘期考核以聘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为主,考核结果作为下一个聘期的晋升、续聘、低聘和退出依据,形成能上能下,动态管理模式。对于未完成学校下达的年度实验教辅工作任务,或有教学或安全事故视为考核不合格。聘期考核不合格就会低聘和转岗,退出实验教辅队伍。2.4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培训,鼓励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已经成为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主力军,该高校高度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培训,于2016年设立实验技术队伍培训专项经费,用于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校内外或国内高校、海外高校学习交流和培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迄今为止,校内校外培训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109人。此外,该高校出台了实验技术项目立项及成果奖励相关办法,将实验技术人员获批的项目数和实验技术成果奖作为年终绩效考核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之一。2011-2016年,该高校批准实验技术立项项目479项,经费500余万元,成效显著。近年来,该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采取积极措施,特别是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岗位考核管理中进行了多种形式地探索与实践,全面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实验技术人员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高社会影响力提供了的重要保证。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作风优良、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教辅和服务保障队伍,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3参考文献

[1]张延平.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J].党建研究,2003,3(10):12-15.

[2]董小龙,周澜.关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论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3(12):34-37.

[3]许劲松,刘斌,戴伯军.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观念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005(3):29-31.

[4]陈从阳.地方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问题刍议[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7):200-202.

[5]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9号)[Z].201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Z].2016.

[7]张玉玲.做好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15(4):129-130.

[8]谢和平.实验室是科学家的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7):737-740.

作者:朱莉 杨祖幸 杜金霞

上一篇:制造业企业技术溢出与吸收能力分析 下一篇: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