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抽象变得具体

时间:2022-10-24 04:50:08

如何让抽象变得具体

背景

众所周知,地图教学既是地理教学的灵魂,也是地理教学的难点。它难就

难在其复杂、立体和抽象。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然而在很多时候,一张新地图的出现仍然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这时教师的引导和教授能力就显得很重要。我在地图教学中就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的出现

在一节校内公开课上,我讲的《洋流》一课正按照课前的精心准备顺利进行着,当讲到洋流分布规律中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方向时,问题出现了。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一般都会将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方向概括为“冬逆夏顺”,即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为了更加直观地把这一抽象事物具体化,我就把初始洋流用一个箭头代表画在黑板上,然后让它和后续洋流的代表箭头分别构成逆时针或顺时针环流。当我分别用一个向左和向右的箭头代表冬、夏两季的初始箭头,询问学生下一步洋流的运动方向时,学生却闷在那里不搭腔了,我笑着追问了几遍以后,“果断”地替学生把答案在黑板上标了出来,并用“下课后再好好琢磨琢磨”一语带过,没有再理会学生甚至听课教师脸上的疑惑。并最终按预定目标“圆满”地完成了授课任务。

问题的分析

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呢?课后教研员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是陆地阻挡了洋流应有的前进方向,才最终构成了“冬逆夏顺”的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方向!当我只是画出一个向左或向右的水平箭头,不考虑周围的海陆分布状况的话,箭头当然可以向上或向下甚至于继续水平前进!如画出向右的水平箭头,它若转而向上闭合运动一周即为逆时针,向下则为顺时针。作为引导者,教师不指出此处海陆分布的特点及陆地对洋流的阻挡,而是直接让学生回答洋流下一步的走向,学生当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满脸疑惑。即便认可了老师后来给出的答案,大约也只是蒙对了一半吧。抽象的东西仍然漂浮在半空,相信很多学生都还是一头雾水。

问题的解决

为此,我除了事后给上公开课的班级就这一问题“回炉”以外,在其他几个班的授课过程中,我便在副板书中对这一问题做了如下处理:关于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方向,以冬季为例:在北印度洋冬季盛行风东北风的吹拂之下,该地区洋流的初始方向大体为自东向西(画出水平向左箭头),然后让学生看“世界洋流分布图”分析回答:在洋流前进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看出遇到了陆地的阻挡。再问若此时考虑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洋流应如何运动?学生答向右偏。而他们马上也会发现,向右偏转的结果是继续遭遇陆地的阻挡。那可怎么办呢?此时教师便可“挺身而出”,首先说明洋流是水,不可能穿陆而过。然后再借用“好汉不吃眼前亏”,指出洋流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被迫向左偏转,并和周围其他洋流一起最终构成了冬季逆时针的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圈。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指导学生趁热打铁,举一反三,在笔记本上画出夏季顺时针的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方向。相信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会明白、清楚的多。对这张洋流图的判读才真正做到了从抽象变为具体。

课后反思

《洋流》一课讲完了,最终也给学生讲明白了,然而我却在内疚和悔恨中想到了更多。我们总说“以人为本”、要讲求“人文关怀”,然而反思自己的这个失误,除了教学水平与经验的限制以外,有没有教师想当然、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还“理直气壮”地“照本宣科”、还要求学生必须接受,并让学生“下课后再好好琢磨琢磨” 的不通情理呢?社会上早就喊出了“理解万岁”,而我在教学中是否做到了“换位思考”呢?尤其对于地理课永远的教学难点——地图教学,如果缺少了足够的“换位思考”,还谈什么“备课要备学生”呢?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只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才能讲好每一堂课,也才能使学生在面对地图这个老大难时,能够更快更好的从抽象走入具体,顺利地完成地理课的教与学。

上一篇:移动分公司渠道室主任竞聘报告 下一篇:对国内音乐的历史与现况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