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探讨

时间:2022-10-24 12:48:32

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探讨

摘 要:有句话说得在理:“细节决定命运,习惯铸就终身。”幼儿阶段是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有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常规,这有利于孩子学会与人相处,适应集体生活,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

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孩子的幼儿教育,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注重幼儿的教育、发展幼儿良好的常规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但是我国的幼儿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说没有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提前让学生接受学前教育,让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开始恐惧上学,这是幼儿教育的失败,我们所谓的幼儿教育是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这才是幼儿教育的宗旨。下面探讨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

一、培养良好的师幼情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情感比较单一,亲密的人除了一直陪在身边的亲人,就是幼儿老师了,所以,培养良好的师幼情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的前提。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一开始都会不适应,经常会哭闹着回家,这段时间往往是最关键的,环境的变化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改变,这时候孩子们就特别希望有一个人像他父母一样带着他们生活。老师是最佳人选,不仅要让学生养成独立的好习惯,还应该教会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对于幼儿老师来说,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用爱去安抚幼儿情绪,让幼儿信任、喜爱老师,从而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让孩子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乐趣,慢慢地他们就会融入这个集体中。所以,建立良好的师幼情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第一步,需要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努力。

二、老师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统一性教学

对于幼儿的常规教育,要在不断巩固中建立,老师的教育方式要求在统一的基础上多变,我们先来说说幼儿教育的统一性。所谓“统一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和教学期望上,我们首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安排,让幼儿搞清楚到底什么应该做,应该怎样做,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养成一个基本的习惯,学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做。因此,老师平时要和学生多在一起讨论、沟通,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把持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主要的应用表现在孩子上学和放学,我们对每一位幼儿的要求都一致,早上专车接孩子进学校,放学时也统一安排孩子回家,对于小孩子来说统一性十分重要,在活动中,避免孩子们随心所欲,这也是学校对孩子们安全的保障。

2.故事、儿歌多样化教学

要让孩子在学校养成一个良好的常规习惯,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天性进行教育,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对于故事、儿歌等具有很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故事教育学生吃东西前要洗手,晚上不宜吃糖果等,儿歌同样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里我推荐一首关于幼儿洗手的儿歌,孩子们十分喜欢:“打湿双手水停流,小小肥皂来帮忙。手心手背到处游,双手碰面真亲热。手背也要搓一搓,五指相聚真高兴。手心窝里来回,大拇指,是哥哥,围他转圈真快乐。指缝是个脏弟弟,帮她洗脸别忘记。流水里面冲个凉,龙头也要亮光光。常给小手洗洗澡,做个健康小宝宝。”我们也可以把这洗手歌贴在墙上,孩子们耳濡目染就会记得十分清楚了。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赛就像游戏,对他们有同样的吸引力,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比赛,培养学生的常规,如吃饭比赛,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个幼儿吃饭最干净,我们会有相关的奖励,这样孩子们就会在比赛的过程中学会珍惜粮食。

三、制定明确的制度规则

幼儿阶段的孩子自律能力还比较差,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观,这就需要我们耐心教导孩子们什么是对的,我们应该做,什么是错的,我们不应该做。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完善细致的制度规则,用规则来规范孩子的行为,让他们知道怎样约束自己。我们在制定规则时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条规则是这样的,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用,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从心里接受这些制度。比如,在幼儿园中我们要求学生以礼待人,在制度中我们有这样一条规定:“见了老师要问好,见了同学要微笑……”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这对于今后孩子们性格的养成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同,孩子们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制度是死的,但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孩子进行不一样的指导,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我们要耐心地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综上所述,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常规,需要从细微入手,多渠道、全方位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起来。幼儿常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老师要多一分耐心,家长要多一分信任,共同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促进孩子们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杨敏.幼儿常规教育的原则及方法谈[J].甘肃教育,2010(21).

上一篇:飞翔者张树鹏 只有在不飞行时 才会害怕死亡 下一篇:小学英语课堂如何创设学习环境和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