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生态德育论文

时间:2022-10-23 10:58:10

我国高职院校生态德育论文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学理论应运而生。生态德育也广泛受到学界关注,成为德育理论和实践的新方向。生态德育是相对工业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人际德育”而言的。人际德育以人为主导和轴心,其德性视野只停留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只关注人本身。生态德育突破了人际德育的狭隘视界,不仅关注人际关系,而且追问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性。它以一种更高远的视界关注人的行为:纵向上提升到“代与代”之间的协调;横向上提升到“类与类”“族与族”之间在类生态视界下不同圈层之间的关系,强调“平等互利”“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德性取向。其目的在于引导受教育者从发展、长远的角度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养成自觉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中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及时探索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目标与策略,对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现状

我国生态德育虽然已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但生态德育实践在高职院校还处在探索阶段,面临诸多问题。首先,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缺乏共同的思想基础。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但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仍过于功利化,片面强调“技能”,忽视对学生“高素质”的培养,“道德素质”更是被边缘化。高职院校实施生态德育,首先要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无论是学院领导,还是普通教职工,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要确立明确的生态德育目标,把生态德育目标的实现作为检验教与学的重要依据。其次,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缺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生态德育区别于传统的人际德育,它需要教师懂得生态德育基本理论,自觉体现生态德育基本修养,具备从事生态德育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方法。目前,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对学生主要开展人际德育,生态德育理论欠缺,难以向学生传递生态德育理念和知识。尤其大部分德育教师没有很好地将现有传统德育内容与当下生态德育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找出开展生态德育的科学方法,或者仅仅从事人际德育,或者泛泛而谈环境污染的危害、资源浪费的可惜等,难以对学生产生真正的教育影响。再次,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缺乏良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生态德育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现生态德育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环境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重人文环境,轻生态环境。校园建筑物、路标、办公室与教室布置等多体现人文历史情怀;广播、网络等媒介多传递人文历史信息;墙报、橱窗、文化长廊等阵地多宣传人文历史人物事件,生态德育氛围不浓郁。二是生态德育实践活动偏少。学生文艺、体育等社团活动多,生态、环保等社团活动少;专业知识、党史知识等竞赛活动多,自然知识、科普知识等竞赛活动少;关爱孤寡老人、瞻仰革命先烈等志愿者活动多,了解乡村田园风光、参观企业节能减排等志愿者活动少。三是生态德育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不够。目前,高职院校的投入更多倾向于专业教学设备和实训基地建设,而对生态德育条件的改善投入极少,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生态德育的实践教育基地。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成为影响高职院校生态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

二、探索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的立体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重视传统德育的社会目标,又积极探索当今生态德育立体目标新课题。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生态德育目标。生态德育要求高职院校将学生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即从人的需求出发,实现人的多种需求,根本核心是尊重人;其次要从物我关系的和谐出发,选择正确和适当的德育方法,把学生既当作职业教育对象,又看成独立的生命个体,让学生感受其自身的生命价值、独立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权利和个性特点,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以生态文化为中心,突出德育的人文立体空间,形成生态型人际新关系。心理学意义上人际关系形成的能力包括:发展和维持友情能力、分析社会关系能力、化解冲突能力以及领导能力。从内涵上看,无非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生态型人际新关系的建构不再是单一的教师对学生,而是多元、复杂、交互式的互通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社会、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立体人际新关系。和谐的教师关系是整个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关系的和谐将对学校以及社会起到示范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通过体悟获得和谐和生态的人际理念。但是这种人文环境的营造,要以生态文化为中介。生态文化是人对自然的态度,包括公正、可持续发展、地球优先、人类共同利益等有关生态伦理的基本理念。它可以让师生接受并实践生态文化理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塑造高职院校教师、学生的个体生态人格。生态人格是生态文明时代对人的内在规定性,是人在不断认识自然、开发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是对以往人类人格的反思和重建。在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时期,培养学生生态人格,既是生态文明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生态人格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高职院校来看,要通过校园物化生态文化、精神生态文化的建设两个方面着手。物化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实施整体规划、道路布置、园林绿化等,通过艺术雕塑、人文走廊等具有人文气息的物化形态,潜移默化地促生学生的生态德育价值取向,促使大学生自觉参与校园绿化;精神生态文化建设方面,要通过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尊重自然、热爱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生态德育意识,激发他们的生态德育情感。

三、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策略

首先,全面探索体验式生态德育方法。作为“内在于人的身体并改变人的身体存在形态的经验”[1],体验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方法。生态德育体验是主体对世界的全方位理解。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考察发现,学生的个体性、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已经成为他们的个性主要特征。情感体验式教育的缺乏,使学生对此有较大的精神诉求。体验式生态德育,要在科学的生态观和自然观的指导下,为学生营造生态体验空间。应在校园内建设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可以组织学生到生态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等生态体验场所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感受自然,在与自然的亲近中,学生才能切实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同时将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关联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并自觉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德育情感,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教育功效。社会考察也是一种具有明确教育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生态体验活动,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大学生对物化空间和精神空间,尤其是对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生存空间进行实地调查,使学生了解大气、水源、土壤以及野生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对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生态环境的方法,提高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唤起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开展生态体验活动,能使高职院校学生不断提高生态德育意识、升华生态德育情感、锻炼生态德育意志、增强生态德育信念、强化生态德育行为、塑就生态人格。其次,探讨内省式生态德育方法。内省法(Introspec?tion)是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被心理学家理解为表达、意义、注意三个概念的共同实现。可在课堂教学、专题教育与实践活动、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德育等方面,通过内省式教学,实现生态德育目标。内省法的实施方式,可由个人凭非感官知觉审视自身,认识自己;也可要求受教育者报告心理活动,然后通过分析报告资料得出结论。德育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心自省结合起来。教育是外因,受教育者的内省才是关键,外因与内因相结合,才能收到生态德育的真正效果。再次,科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子体系。生态德育把学校德育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任何系统都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发展性、共生互动性等特征。高职院校生态德育系统从不同角度可分为目标系统与策略系统、教学系统与管理系统、物化系统与精神系统、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等多个子体系。重新审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创新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子体系置于生态德育母体系之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政治说教型转向生态型,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主动学习、良性互动,把教学基本知识点和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教学中感悟真理、把握规律,是当前高职院校生态德育构建的重要任务。

作者:肖作武 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上一篇:现代教育目的的哲学基础论文 下一篇: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