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让我印象最深的事情

时间:2022-10-23 08:05:20

基金业让我印象最深的事情

换一种方式回忆远比编年体史书生动得多,记者有幸采访到晨星的市场部负责人黄晓萍,浸淫在这个行业久矣,明白市场的奥义,但还是有很多事情让她唏嘘不已。

《钱经》:在基金这段并不长的历史里,有哪些事件让你印象深刻呢?

黄晓萍与记者同声说到:基金黑幕。随即同声大笑,这并非业内的默契而是那件事情实在太震撼。

黄晓萍:从另一个角度,我觉得基金黑幕的揭露倒是具有正面的意义。从此之后,基金公司被迫被放在了一个透明的鱼缸里,它们像其中游游弋的金鱼一样,要受到监管层和投资人以及媒体的监察。相比于其他的投资品种,基金应该算规范化也最高、信息披露最透明的一种。另一件好处是,大家通过基金黑幕知道了什么叫做基金,或者说在那个时候对基金这个字眼开始眼熟,我一直认为基金黑幕起到了普及教育的作用,

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这个年份。

《钱经》:2003年的基金表现亮眼,具体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

黄晓萍:2003年的开放式基金好像在以几何级数的力量迸发,这种力量叫任何人看到都会觉得非常激动。我记得当时晨星的CEO Joe Mansueto来到中国,他说他好像看到了当时创办晨星时美国基金业的那种初生的模样。事实上,当时基金的大类都比较清晰:股票型基金、配置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以及2003年底创新的品种货币市场基金。

《钱经》:货币市场基金好像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作为一个基金品种,它为什么如此得人心呢?

黄晓萍:货币基金的特点是非常低的风险和高于银行活期的收益,所以,货币市场基金满足了很多人的需求,我也很期待更多这样的产品创新,就像2005年非常成功的中短债基金,市场需要这样的创新。

《钱经》:2003年还有其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黄晓萍: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在2003年成立,我明显看到一种转变,以前基金买的股票别人都不会碰,因为在庄股时代基金的力量还太小,我记得是在11月4日联通涨停,大家方才认可基金崇尚的价值投资,看公司的基本面而不是一味的技术分析。这是一种趋势并非一两件事情能改变,但是我明显感到基金好像有了“点石成金”的手指,持有的股票也倍受追捧,基金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2003年颁布的《证券基金法》在2004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这也标志着基金业的法规建设越发完善。

《钱经》:说说有趣的事情。

黄晓萍:我记得招商和湘财两家基金公司第一次推出伞形基金的时候,上海有报纸这样描述:在上海的街头摆出一把遮阳伞。当时大家对基金的认识都非常粗浅,甚至还有些滑稽,但是我也感受到投资者从粗浅到深入了解的变化。2004年晨星推出基金排行榜,大家会依照排行榜的分类在心里种下一个意识:先挑基金的类型再挑具体的基金。

我还记得很多老头老太太们在2004年的时候排队买基金,2004年年初也发了不少新基金,那个火暴的场面历历在目。风险为何物?好像投资者并不太在意。以前只有做股票的人才知道基金,随后的银行代销催生了不少基金投资者,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基金的背后对应的是股票,他们只会问收益是多少。

《钱经》:我们确实看到2004年初基金的火暴发行和年底基金的步履维艰,投资者在熊市中叫苦不迭,在挑选基金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黄晓萍:我也记得在2004年第三四个季度,基金销售遭遇了很大的困难。熊市中的基金虽然表现优于大盘但是也大多跌破净值,这个学费总是要交的。投资人能够在两年多的市场下跌中冷静思考风险的含义,我觉得并不是坏事。基金是理财产品,风险不可避免,投资者人需要找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结合自己的理财目标、理财周期理性去投资基金,构建一个良好的组合,这才是基金之道。

2005年,如图中红线还在低谷徘徊时,一些理财顾问碰到抱怨基金赔钱的客户都会漫不经心地问一句:您是2004年4月买的吧?客户总是会张口哑然30秒,“你怎么知道”。

其实,这并不难推理,回顾基金的历史,最值得骄傲的一年(2006年除外,毕竟刚过未半)当属2003年,而随之而来的就是2004年上半年基金的火暴发行,多数投资者甚至都没有细究基金与鸡精的分别就奔向银行代销点,忆及当年盛况,4月的狂热成就了不少百亿基金。

上一篇:买基金不会告诉你的几件事 下一篇:中国基金业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