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该经常写“下水文”

时间:2022-10-23 10:25:06

语文教师应该经常写“下水文”

作为语文教师,“下水文”应该经常写。教者自己经常“下水”,才知道水深水浅、水热水冷。给学生上习作课,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位深谙水性的“教练”,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习作教学。如果说某位语文教师自己非常厌恶写作文,那么他所带班级的学生一定鲜有对习作有浓厚兴趣的,教师的爱好影响着学生的爱好,反之亦然。

今天是新学期第一次习作课,习作要求:“在教过你的老师中,一定也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吧,请选择其中一位写一写。可以写他在某些方面(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次写人物的习作训练,写的人物是老师。写人离不开事,通过一两件事表达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这篇习作训练在选材上的基本要求。

这篇习作训练难度并不大,写人的习作应该是学生经常训练的,以前也写过类似的习作,这是看到习作要求后我的第一感觉。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针对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段分析写作技法。先让学生画出描写人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如果是你会如何来写?别人为什么写得这样细腻、感人?让学生明白,写人必须要通过事情来表现,这些事情并不一定要大,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叮嘱、一句关心的话都可以,把细节写具体了都可以鲜明地表达出人物的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另外,写事情不是写得越多就越好,要抓住那些典型的、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事例来表达人物的细微之处,在描写老师的同时还要写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心里怎么想的,这也是写人物的方法。

其实,讲述了那么多学生并不一定明白,即使明白了也并不一定掌握,果不其然,接着在学生的草稿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不知道怎样去选取事例,或者选择的事例并没有集中表达人物的某一个特点,把选择事例变成了事件累加;用“乡下人不识货,尽捡大的蘑”来形容学生选择事例的心理恰如其分,学生们都喜欢选择一些大的事情来写,很少有学生愿意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经常被我们忽视的一些小事情;在描写自己内心想法时有明显的造假痕迹,写的语言明显不是心里想的……

这些都是教学前没有预设到的,我们总以为讲授透彻了,学生一定会沿着我们画好的方向走下去,自己并没有尝试着先走几步,如果在上课之前先根据要求写一篇“下水文”,这些问题应该早就暴露出来了,课前暴露出来胜过课后,这样课堂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教学,效果肯定好一些。以前也经常想着每次学生习作前写一篇“下水文”,可每次临到跟前都是敷衍过去,自己的偷懒换来了近乎无效的课堂教学,心中确实不是滋味儿!

写“下水文”,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写出400字的短文,我们教者应该在写的过程中踩好点、摸好路,为学生习作摸好法、铺好路,给学生习作训练提供一条便利的、有效的捷径,这样我们的习作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从教室里来了“母猪”说开去 下一篇:依托文本学写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