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共性点

时间:2022-09-23 12:16:08

寻找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共性点

我们校园内有四棵榕树,树龄近百年,长得参天蔽日,犹如巨伞,但因为缺水、虫蛀等原因,其中一棵大榕树枯死了,学校在极力抢救无效之后为安全考虑,将它锯除了。为此,师生都恋恋不舍、备感可惜。我受此启发,就以《大榕树,你怎么了?》为题执教了一节作文课,反思后发现,“生活、情感、对话”既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元素,也是所有作文教学的共性与本质。

一、关注生活,为个性作文固本培元

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为张扬个性而脱离生活的作文注定内容空洞、虚无缥缈、华而不实。所以,我把校园里的榕树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就是为学生个性作文奠定基础、固本培元。

其一,校园内的大榕树是学校的特色景观,为孩子们提供了阴凉惬意的活动空间。孩子们终日与榕树为伴,一起嬉戏,一起成长,成了“知己和朋友”。学校创编的文学小集子和校报都取名为《南榕》,校园广播站取名为“南榕校园之声”,校歌也对榕树进行了独特的诠释,老师们更是多次以“校园里的大榕树”为主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说,与南方多数校园内的榕树相比,我们学校给予榕树更多的文化内涵,也倾注了更多的情愫。

其二,从人文角度看,榕树的枯死代表一个鲜活生命的消逝。学生从中进行思考和联想,对生命或环保会产生更多的体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鹏举说:“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学校、家庭、社会)融合在一起,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更广阔的领域。”所以,这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如果加以利用和挖掘,引导学生从观察榕树到关注生活,进而升华至对生命、人情的观照,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衍生出富有个性化的内心情感。

二、激感,为个性作文推波助澜

要唤起学生的写作冲动,首先要使学生产生好的情绪,打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平静状态,引起兴奋,调动潜在的需求,激发其作文的内动力,促其乐于作文。有真情,才能催生出感人肺腑的文字。

如何激感呢?我通过播放一段幻灯片导入课堂:在歌曲《让我再看你一眼》的伴奏下,一幅幅由幼苗到参天蔽日的大树再到枯朽成光秃秃的树干的榕树图片,配上特别为它而写的诗文脚本——

曾经的你生机勃勃,

曾经的你绿意盎然。

你为我们遮风挡雨,

你陪伴我们愉快学习,

你为我们带来多少的欢乐和荣誉。

然而今天,你的面貌变得苍老而憔悴,

只留下一声声叹息。

你累了吗?

还是你更向往另一片天地?

你为何一语不发地就这么离去,

带着你伤痕累累的身躯,

却又被“肢解”得各奔东西。

奉献自我,你矢志不渝,

你将生命的永恒演绎得如此极致。

让我再看你一眼,

看你那淌满泪水的脸,

让我再看你一眼,

我们要把你留在身边。

看完短片之后,学生内心的情感被点燃了,学生的记忆、思维被打开了。当学生萌发出表达的冲动时,在字幕中脚本语言的暗示下,文思顺势而生。

三、对话交流,使个性作文水到渠成

虽然此时学生已产生表达的冲动,但却不能急于求成,奋笔疾书。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当心灵震撼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冷静下来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接下来,先围绕着预设的三个话题进行对话:

1.说说你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或用什么句子描述。

2.从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3.回忆一下榕树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这时,师生共同回忆榕树与我们的朝朝暮暮,调动学生的怀念、惜别之情,真正感受榕树与人的浓厚情感。

我再追问:写作文经常以物喻人,你心里会把榕树比做谁呢?为什么?

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句子、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动机,即“我为了什么而说”,这一活动是从情绪化的诱因和需要的源泉而来的。当学生充分理解和感受到榕树的伟大和博爱,顺理成章地赋予榕树人性后,在教师的点拨下,由物及人的文路便顺势生成,也就自然地渗透了“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比喻中,既升华了榕树的精神,也寄托了笔者的感情,接下来的练笔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心理学表明:作文教学是个双向转化的心理过程,首先是外在事物向学生内部语言的转化,然后是学生的思想感情向外部语言的转化。本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正好体现这一原理:幻灯片感染师生对话由物及人练笔写作,这一过程实现了双向转化的目的。

所以,提倡作文个性化,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真实表达,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不仅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更是作文教学的归宿。但无论如何,凡作文都必须尊重作文的共性和本质:第一,努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习惯;第二,要学会运用多角度的思维感悟生活,培养丰富而细腻的内心情感;第三,要鼓励学生大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个性地表达生活。

上一篇:真会搞笑,随处可见不经恋爱就闪婚的作文课 下一篇:加强方法指导,重视低年级复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