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课堂不对话的缘起与思考

时间:2022-10-23 06:04:56

师生课堂不对话的缘起与思考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以成人的思维来审视孩子的语言,有意无意否定孩子,让他们逐渐失去积极表达的热情。为改变这一现状,应淡化教师个人的审美标准和个性解读,充分尊重儿童稚嫩的语言,多肯定,多表扬;要给孩子营造广阔的、自由的思考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在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中享受幸福课堂,领略语文韵味。

[关键词]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幸福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23-03

[作者简介]唐爱华(1979―),女,江苏海安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南莫镇中心小学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些做法却有意无意地伤害了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师生课堂对话失去了尊重、和谐。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失去了自信和主动。

一、课堂剪影一:否定性追问中,失去的不仅仅是热情……

一、二年级课堂中的小朋友是“小手如林”,三、四年级的则有了一份三思而行的谨慎,五、六年级的便恪守“沉默是金”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师:萧红所写的九件事中,哪个写得最具体?

生:铲地。

师:说话要有依据,凭什么就说“铲地”这件事写得最具体呢?

生:写“铲地”的小节很多,一共九个小节,那么多字呢!

师:字数多,就能说明写得具体吗?

生:……

师:你再读一读,这段话中写了“我”和祖父的许多对话,而其他小节里都没有,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来写“我”跟祖父的劳动和对话,与其他小节相比,当然是最具体的了!

生(一脸迷茫):……

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很自信,也充满着儿童特有的天真气息。可是,老师并没有去肯定他,而是继续追问,语气中饱含着否定。学生在被一次次的否定中,原先的底气彻底没有了。他从这次迷茫地坐下后,这节课再没举过手。

细细回顾老师给出的答案,其实还是学生说的那个意思,只不过用了貌似专业的术语――花了很多笔墨。教师用成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去框牢孩子的语言,只会让孩子更迷惘、被动,渐渐失去参与课堂问答的积极性。

类似这样的课堂对话在我们身边不停地上演着。我们的老师总喜欢对孩子的回答“加加工”,以为完美一些。殊不知在这过分地纠错和“横鼻子竖眼”的挑剔中,教师已经严重挫伤了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很多孩子在老师这样事无巨细的“循循善诱”“精益求精”中,已经失去了勇敢表达的欲望,沦为课堂上的“看客”。

二、课堂剪影二:“催熟”的表达引导,伤害的不仅仅是心灵……

下面是一堂看似互动得很好的语文课:

(出示思考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小黑兔为什么不服气?你打算怎么说服他?)

(几分钟过后,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问读小黑兔的孩子):你为什么不服气?

生:我跑得快,我赢了,蘑菇应该奖给我!

师:哪个小朋友来说服他?

生:你是跟跑得慢的乌龟比的,你当然赢了!小白兔敢跟高手比,兔妈妈当然要奖励他了!

生:你跟弱的比,算什么本事?

生:小黑兔,你以后也找骏马比,这才是本事呢!

生:对,跟强的比,才会得到兔妈妈的表扬。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小黑兔听了你们的话,一定很惭愧了。

这个过程只有十几分钟,孩子们也个个说得头头是道,课堂教学目标也实现了。可是那个扮演小黑兔的孩子,竟没有一点申辩的机会,他高高兴兴地尽力演好小黑兔,却莫名其妙地被批了一通,最后悻悻地坐下。估计下次再让他扮演什么角色的话,他绝对要“瞻前顾后”一番了。

康德说:“没有什么比儿童那种早熟的故作端庄或冒失的自傲更可笑的了。”可老师却往往不顾孩子的童言、童真、童趣,有意无意地做着“催熟”的工作。“生命化教育”的倡者与实践者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告诉我们:“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课堂剪影三:尊重、肯定、鼓励,收获的不仅仅是热烈……

走近儿童,站在儿童的视角,尊重儿童稚嫩的表达语言,肯定儿童思维的结晶,这是一名语文老师必备的素养。“在儿童的眼睛里,会有另一个世界;在儿童的想象里,跳跃着另一种思维。”“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

还记得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最大的麦穗》一课时,孩子们踊跃发言的热闹场面。孙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他人有什么启发呢?孙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说出“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并对弟子们的行为表示惋惜――他们虽然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课堂对话到这里,应该说已经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这时完全可以转入下一个教学程序――或联系自身谈谈面对机遇时自己的应对方式,或结合练习里的名言说说如何把握机遇。但孙老师没有顺势停止交流,所以有了更精彩的对话:

生:我不这么看,表面上他的弟子们是两手空空,实际上却收获多多。

师:“有失必有得”,表面上他们是没有得到麦穗,实际上他们却收获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生:孙老师,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师:你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掌声鼓励!

生: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生: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太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

师:这些问题,我课前也没有想到。你们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有自己的见解,的确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

孙老师为学生们搭建了自由施展的平台,学生们在这个舞台上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并自由创造。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心理完全安全的状态下灵感不断,头脑风暴不断掀起,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敢于出新。虽然他们所说的已经违背了编者的意图,但观点何尝不对?

而且,孙老师的由衷肯定和诚恳激励也给学生铺设出一级又一级向宽、向深前进的阶梯,让学生在阅读的全过程中,互相启发,不断碰撞,生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燃起创新的火花。

心理学认为,儿童与生俱来就有尝试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有获得认可和被别人欣赏的需要。语文课堂中平等、和谐、赏识的师生对话,可以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激起他们积极思维的绚丽火花。如果每个老师都牢记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就是培养幸福的人”,俯下身去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那么,课堂才会充满浓浓的儿童味,这时候的孩子也才是真正快乐的、幸福的!

参考文献:

[1]陆艳林.在平等智慧的语文课堂里“徜徉”[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4).

[2]刘晓东.论儿童本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

[3]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孙双金.孙双金与情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的开展与实施 下一篇:浅谈在糖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