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美育因素 培养审美情趣

时间:2022-10-23 03:01:44

挖掘美育因素 培养审美情趣

(冷水江市岩口中心学校 湖南冷水江 417508)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审美成果抑或审美对象。它对学生施以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也正因为语文课本中这些丰富的美育因素,所以,只有通过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美育 因素,点拨、引导学生去感知、去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 想象,进入美的意境

文学,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要诉诸形象。如果说理解能够再现形象美,那么想象更能体验到美的意境。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 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现行语文版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情文并茂、生动形象、极富艺术魅力。正由于课文充满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可让学生通过想象,置身于美好境界之中。如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桃源”之美:桃林,周围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彩蝶……这种宁静、柔和、清新优美的景色让人陶醉。学生通过想象,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能体味到美的意境。

二、 感情朗读,抒发美的情怀

现行教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不管是叙事还是写景,它们都是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的统一体。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就能够把作者的语言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抒发美的情怀。如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通过朗读,学生仿佛置身于成都浣花溪边茅屋之下,眼看秋风吹破茅屋,群童捡拾茅草,而瘦弱的老诗人却孤苦无助,只能倚杖叹息,悲悯之情油然而生。当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言”以下数句时,更是热泪盈眶,无不为诗人的博襟和崇高理想感动。至此,一个年老力衰却又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形象已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再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借景抒情的散文《春》,可通过“美读”,极力渲染一个情趣盎然,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和教师一起走进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这样,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春华秋实的丰收图里去体验春天的美好,激起他们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之情。

三、 品味鉴赏,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审美者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课文细读慢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教学同志的咏雪词《沁园春•雪》时,我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认真品味,把学生引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起笔不同凡响,总写北国雪景,一下子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作者登高远望,视野开阔,从地面写到空中,包容一切,一静一动,动静相衬,有“冰封”的静穆,又有“雪飘”的舞姿,天地间纯然一色,给人一种朴素美的享受。接着,一个“望”字,便把北国雪后景观展现于眼前,“惟余莽莽”极状祖国山河静穆素雅的风范;“顿失滔滔”写出了北国气候变化之速,寒威之烈,把奔腾不息的黄河动态化为静态。“山舞”和“原驰”,让人联想到艺术表演和体育运动,给人一种艺术美的感觉。其后,作者借以奇特的想象,又把读者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红装素裹”,把江山比作少女,楚楚动人,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给读者留下一种纯朴的青春美。面对秀色可餐的“少女”,自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然而,这些历史“风流人物”都“俱往矣”。这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自然地联想到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今朝”的“风流人物”之列,把自己的一颗爱国心,满腔的创业情,去奉献给伟大的祖国,真正达到“披文入境以动情”的美育效果。

总之,语文美育是整个美育乃至人的终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发乎情,止乎礼。”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培养人的个性融于道德之中,指出美育能使人心灵逐渐达到和谐、完美,还能弥补智育、德育之不足。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完美的教育”,既要致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要致力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使之全面发展,成为内心世界丰富,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上一篇:创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下一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