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23 02:24:52

以人为本,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越来越注重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品德教育; 以人为本;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112-001

一、教学设计情境化,诗意中丰富情感

人的情感体验往往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目标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运用恰当呈现方式,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

例如《我与小动物》(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下)这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可爱,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迫害,激发他们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安排了“猜猜我是谁”,让学生听听动物的叫声,猜猜动物的名称,一下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观看“动物世界”的课件,美丽的孔雀、调皮的猴子、憨态可掬的黑熊……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而一幅幅动物遭受迫害的画面更是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保护动物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体验中引导认知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展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大舞台,教育应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要“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教师必须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链接点;关注学生当前生活需要,确定有意义、有价值的沟通点;创设典型的开放的生活情境,把握品德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德育舞台上享受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发展道德智慧,内化道德行为。

例如《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这一课,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危险”二字引发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危险,再结合教材上的图例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危险在哪里,怎样避免。学生在值日劳动、走路、削铅笔等学习活动中经常出现一些意外事故,教学时,就可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学生、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一些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避免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回归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实践、拓展、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树立安全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

三、教学方式活动化,实践中内化行为

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是以儿童自主性活动为主要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靠教师讲解来达成的,而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活动,如调查、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制作、游戏等方式,使儿童产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以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游戏是一项适应儿童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教师可利用这种形式把抽象枯燥的道德认识寓于富有趣味的实践活动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注意力。

如教学《生活中的小创造》一课时,让学生听一听小发明家的故事,看一看同学的小发明、小制作,针对生活的小问题议一议,说说解决的方法,使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然后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废弃物品做一做,让学生感受到人人是创造之人,自己也能发明创造。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性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还从活动中再次强化了道理:创造就在生活中,感受创造的快乐;更让学生学会了一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技能。又如学完《拉拉手,交朋友》一课后,组织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活动,在玩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乐于和老师、同学交往的情感,体验作为集体生活中一员的快乐。这样的活动,既丰富了思品课堂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评价多元化,激励中促进发展

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在品德课堂教学的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道德知识的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还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心理素质的发展。评价内容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要注重评价角度的多元化,追求多方位、多层次评价,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一课时,让学生思考水有哪些作用,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水可以洗衣服、淘米、灌溉庄稼等。一位学生却答道:“我想让白云把水带到沙漠中,让沙漠到处是清泉、河流和绿洲,让沙漠里的人不再口渴。”教师面对这一生成性问题,带头鼓掌表示赞赏,并评价说:“你不仅是一个爱动脑筋、敢于探索的孩子,还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这样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生成性资源熠熠闪光。往往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在教师的这种及时评价中接受道德认知,形成道德判断能力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促进学生幸福发展的策略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幸福,在幸福的体验中获得发展。二是依靠教育者对学生多元的和立体的评价,让学生在教育者的充分肯定和适切激励的幸福体验中获得发展。”评价除了用语言表达外,还可以结合体态、多媒体画面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如果应用得当,能够较大限度的调动课堂气氛,使课堂推向高潮。

品德课堂不仅仅是传播思想品德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体验中深化道德认识,在实践活动中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我们品德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自觉体验,感受领悟,自我塑造,自我完善,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其主动、全面、和谐发展,从而实现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英语听力学习策略探讨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