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语境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探索

时间:2022-10-23 01:46:25

素质教育语境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探索

摘 要: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渗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指导大学生在国际视野中形成独到的审美观、组织大学生开展审美实践活动、指导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培养审美情趣等途径来完善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审美素质;调查;审美教育

收稿日期:2013-06-21

作者简介:闫红霞(1967- ),女,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与管理、传统文化与管理。

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缺少直觉、领悟和灵气,他们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不能与专业知识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这些将严重束缚和制约他们向高层次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审美状况的调查发现,阻碍大学生审美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包括知识面狭窄、教师的引导欠缺、缺乏同学交流等;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审美教育活动是举办有质量的文艺晚会、由学校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大学生最需要的审美教育内容包括礼仪审美教育、传统文化审美教育、世界各地文化审美教育、自然风景审美教育、情感审美教育等。这些事实强烈地折射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本文意在打破审美教育只是艺术教育的传统框框,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探讨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关注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

1.审美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素质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协调发展。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一个既散发着智慧馨香又拥有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辉的人,是能给人以美感的,这样的集体和社会才是和谐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注重提升自身审美素质。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学生有了审美追求的冲动,才能真正体验知识的美妙。

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意义上来说,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求。从美育功能最大化的视角看,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审美教育不仅具有独立地位,同时,它还可以辅助其他基础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是第一位的。

2.审美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必要前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新西兰的高等教育在大学的办学方向上明确了创新教育和智慧启迪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作用之一。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美学和艺术中享有的自由是科学可以依靠和借用的钥匙和拐杖。实践证明,科学与审美是相得益彰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其夫人的古典音乐中吸取的灵感就非常有益于他的科学研究和对学生的教学。而且,根据创造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创新精神的焕发也需要社会环境、责任意识和个人的素质等众多内外部条件共同起作用。物质财富竞相涌流和价值取向市场化的现代社会使人对自由及情感的要求越来越受到挤压。生命个体需要超越现实的束缚,才能获得一定的精神和情感的满足,内心世界才会拥有广阔的天地。审美教育把人的喜、怒、哀、乐充分激发和释放出来,使个体的自由与情感需求得到满足,斗志更加昂扬向上。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精神和文化的栖息地。

3.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的重要条件

所有的教育都以健全人格为终极追求。康德认为,美是一座桥梁,连接知识的学问和信仰的桥梁。孔子眼里的君子需要通过学习礼仪制度来塑造人格品性。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教育中可见一斑。审美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不为狭隘功利所羁绊,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高雅的气质、形成良好的品格、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陶冶情操的空间,使其人格向着完善、美好的方向发展。

4.接受审美教育是大学生追求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周国平说过,幸福实际上是人性的各个方面都发展得很好,能享受到做人的快乐。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地位及财富的增长与生活中幸福感的增长不成正比,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安,难以获得幸福感。大学生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等方面的体验细腻微妙,而且经常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科学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素质能够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获得追求幸福和拥有幸福的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审美实践中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见,容易在主导社会的变革中迷失自我,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校内的审美活动参与性不高,希望得到系统的审美理论指导与学习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些反映出目前我们审美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偏见反映出审美价值观的问题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朴素大方是审美的主流,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审美受金钱的限制和约束。有的大学生认为把家长寄来的钱用在审美活动中是追求虚荣的表现,应该把家长的辛苦钱完全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上;有的学生虽然从认识上注重“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但不能够坚持以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指导日常行为,在审美认知与审美行为之间出现偏离。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缺少对美的感知的经验,导致其在审美活动中,虽然已有一定的审美认知基础,却不能发现和运用审美信息,表现出较低的审美认知力,甚至出现审美价值观的功利化和媚俗化倾向。这些都说明大学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

2.在主导社会的变革中迷失自我

主导社会的变革使社会实践的主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机,具体表现为:物欲沉迷、信仰空虚、道德扭曲、社会浮躁。大学生身处这样的社会中,容易失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和超越的理想追求也逐渐淡漠,对生活丧失了审美趣味,焦虑、压抑、庸俗、散漫侵袭着他们的心灵。

3.主观修养的欠缺导致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认知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龄人的陪伴,导致他们在人际认知中容易产生偏颇,人际关系不良,容易产生孤独、自卑、嫉妒、怀疑等不良情绪。

德国诗人、教育家席勒讲过,只有美育能赋予人社交的性格,拥有审美趣味的人才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在整个人生历程中,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处于最高峰的位置,情感归属和交流需求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

4.审美活动类型和内容单调使学生对校内的审美活动参与性不高

大学校园里的审美活动主要是健美操训练与比赛、展览参观之类的,还有上网、去图书馆等,更加前卫一些的诸如模特选秀等则鲜有涉及。另外,校园里也有社团活动,但是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原因包括:在时间上容易与晚上的公选课冲突;部分社团活动缺乏经费,需要学生交费;学校从管理的角度强制学生参加一些与审美有关的活动,也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校园的消遣娱乐性艺术相对于那些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新颖但内容浅显。大学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热衷于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满足,对艺术内涵的轻视导致他们在审美选择方面拒绝价值判断的审美,这样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5.希望得到系统的审美理论指导与学习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在主观上对审美理论修养的重视不能代表对具体审美理论知识的重视。大学生的审美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对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知识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掌握。

审美的理论指导与启发在某些专业课或公选课中会涉及,但系统的审美理论学习却不能从课程的设置和时间安排上得到满足。公选课的课程安排是老师自己申报的,以老师的专业功底为基础,学校会在宏观上作出调整,但不能具体安排。另外,公选课的课时较少,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某一审美理论的系统学习显得力不从心。

6.对大学教师人格魅力状况存在困惑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分子遵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操守。在当代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人的价值观发生分裂,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下,大学教师容易迷茫和困惑。在享乐主义、物欲化等动摇校园文化根基的情况下,人的价值观念发生异化,忽视对人的终极关怀,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开始出现。部分大学教师跟不上文化转型的步伐, 表现为在审美方面意识不强、观念陈旧、能力和趣味偏低,不适应大美育观的要求,无法顺利实施审美教育。大学生满怀憧憬进入大学生活,感知到这种状况后,或多或少会产生失落感。

三、从审美教育入手,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1.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审美教育的概念范围是很宽泛的。当然,专业不同,审美教育的内容会有所不同,但是不同的课程教学都有不同的审美内容和方法,这是大学教师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大学的课程设置对于贯彻审美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蔡元培认为:“学校美育应分为普遍美育和专门美育。”属科学研究的大学课程里仍然含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如自然学科教育可以为学生们展现“深奥的美”“理性的美”,为学生展示多姿多彩的美,可使学生的审美活动更完善、更全面。

引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21世纪人才发展的一个直接要求。大学的课程设置是有计划的、科学合理的,也是会定期修订的,这是业界的共识。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需要加入一些审美教育的元素和课程,如大学可以在公选课中规定艺术类、传统文化的比重,这些课程都是贯彻艺术教育的重要渠道。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要求各领域、各部门的人才,除了具有政治的头脑和技术的眼光,还要有文化的头脑和美学的眼光。

2.渗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

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审美理想构成个体特有的审美能力。马克思说过,对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文明的精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都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血液中,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

在大学生中应强调“天下为公”“立己达人”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爱国为民的审美取向和崇高情怀,扭转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偏失;强调“尚中求和”的儒家价值取向,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强调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努力引导大学生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大学生的人生就会在文化底蕴和民族底气的基础上,坚定前进的方向,也不会丧失中国人的本色。

3.指导大学生在国际视野中形成中西合璧的审美观

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千差万别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风格迥异的人体美化、养生艺术,独具特色的城市色彩、规划理念,但凡入眼的、养眼的如此种种,都能够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使我们受到美的滋养。席勒曾指出,人只有在进行自由的审美观照时,才能达到人性及人格的完善与完美。把大学生审美观的培养放在世界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让他们从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有利于他们形成一种大气的审美情趣。

4.组织大学生开展审美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建立开放式的艺术展馆,或者经常利用宣传橱窗展示学生和老师的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经常举办一些有关审美教育的文艺讲座,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可使学生从审美实践活动中领悟到美。

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审美实践去感受、欣赏、评价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美好事物,是大学生审美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手段。欧美国家的很多大学生在假期会成为背包族,他们的身影会出现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中国的桂林阳朔等自然和人文胜地。做义工也是国外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高校应根据学科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领略自然和人文的美。如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实习、美术专业大学生的野外写生、历史专业大学生的博物馆参观、建筑专业大学生的文物景区考察等,都会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欣赏美、感受美、评价美,积累真真切切的美学素养。还可以通过在风景秀丽的景区建立实践基地,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认识到生态气息的弥足珍贵,在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里引发学生对美好景致的赞叹与遐想。

5.指导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培养审美情趣

大学时代正是青年个体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大学生对美的审视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周边环境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周围老师和同学的仪表仪态等。大学生在观察、倾听中,在与大家的交流中,其审美意识都处于觉醒和日渐成熟的过程当中。

成熟的大学生会以一种开放的胸怀和愉悦的心情去面对周围环境,这样的情怀能够有效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大学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指导大学生构筑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引导他们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6.塑造大学教师美的灵魂

大学教师对自己专业的美学修养极其重要。每一个大学教师都不能仅仅是构建学科框架、传授学科知识,还应在教学中渗透自身的美学修养,体现自身的信仰、思想、魅力和方法,使学生能从中找寻学习的价值,收获学习的幸福,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

大学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大学教师美学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美善相携的传统美学思想、现代教育的创新精神和自由精神对大学教师提出了人格素质的要求。大学教师广博的知识、高雅的风度、完美的人格、健康的审美情趣、较高的审美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如果教师思想偏激、观念保守、行为懒散、言语随便、穿着邋遢,则会损毁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我们要从多方面锻造教师的审美人格,塑造大学教师美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张英杰.新西兰高等教育的趋势、特点和启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乐清.新西兰创建一流大学的经验和启示[J].教育探索.2011,(35).

责编:晓 月

上一篇:业精于勤,行善于思 下一篇:营造班级学习氛围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