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企业审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2 10:54:21

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企业审计中的应用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风险导向审计就是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根据企业风险管理方针和政策,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测试组织风险管理系统、各业务循环及相关部门在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及处理等方面的活动内容,对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审查、评价和预警,进而提高过程的效率,帮助组织目标实现。

风险是指对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是将后果与可能性进行评判、衡量的。把风险控制在组织可以接受的水平之下是组织目标实现的一个必备条件。为了减少、规避、控制风险,组织管理层必须采用一系列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程序。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组织管理层的工作。也就是说,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按照组织风险管理方针和策略的部署,以风险管理目标为标准,审查和评价被审计部门、单位在风险识别、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合理性、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很明显,风险导向审计的承担者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必然对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提出要求,内部审计组织方式、人员能力和素质达到要求,是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条件,也只有内部审计组织方式、人员能力和素质达到要求,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才有了保证。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型的、多维的审计模式,它以审计风险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审计全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利用审计风险模型,对各种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的、动态的分析与控制,并以此为基础恰当地计划和指导审计工作,从而高效率、低风险地完成全部审计任务,达到设定的审计目标。

(一)审计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传统审计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由于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二)风险评估重心由控制风险向综合风险转移。控制风险的高低主要与重大错报和员工舞弊有关;而管理层舞弊主要与重大错报的管理层舞弊有关。审计人员重点是发现管理层舞弊,评估重点是包括固有风险和初步控制风险的综合风险。

(三)风险评估由直接评估变为间接评估。传统风险评估是直接评估重大错报的概率。现代风险评估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基于如下考虑:一是持续经营,二是经营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三是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四是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合理性评估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经营分析过程实际上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从经营风险入手进行经营分析,容易将审计拓展为咨询。

(四)风险评估零散走向结构化风险分析结构化最大的好处是考虑了多方面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便于作综合风险评估。

(五)风险评估以分析性复核为中心,尽管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但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复核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现代风险评估以分析为中心,分析性复核成为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复核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复核开始走向多样化,不再是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对非财务数据也进行分析。分析工具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

(六)审计人员专业知识重心转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以审计风险的分析评估作为制订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发表审计意见的基础,从而全面地把握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与质量。

目前,风险导向审计已在国外的独立审计工作中得到应用,同时也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广泛探讨。许多人认为在我国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可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效率的目的。但我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本身还存在许多缺陷,另外,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律环境也使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出现新的问题。下面将从几方面分析风险导向审计的内部缺陷及其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比较薄弱。

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在这种条件下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就会存在很大的困难,进行操作时也遇到重重阻力。同时,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诸多内容是非常原则性的,相当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层次。

(二)缺乏专门的审计理论和比较标准。

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要求内审人员通过了解测试,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整体评价。在此基础上,确认发生重大错报可能的领域与方向,评估预期的审计风险水平。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或指南为确定期望的审计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内审人员很难对审计风险进行合理恰当的估测;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审计还没有一套比较标准、规范的审计方法,内审人员因而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审计线索实施审计。所以风险导向审计的正常实施效果会大打折扣。

(三)缺乏综合素质高的内审人员。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业务、市场状况管理层,甚至企业所处行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状况等因素都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有广博的行业知识,对所处行业的总体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

四、针对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应对对策

如前所述,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大体有三个方面的难点: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因此在运用好新准则的基础上大力推广风险导向审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机制。

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好坏,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高低直接相关。从经济学角度讲,会计舞弊的实际实施者是企业的实际控制者――经理人。当前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和经理人信息控制权的存在,客观上妨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为适应充满风险的审计环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别强调审计战略,要求制定适合于每个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审计计划。能否正常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别强调审计战略,要求制定适合于每个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审计计划。能否正常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收到预期效果,通常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内控是否有效等。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审计技术方面还不够成熟,在某种程度上仍依赖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因此,应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设计、运行、评价、改进四个环节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重视日常控制活动,抓住内部审计监督评价环节,才能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二)建立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门经济技术要想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功效,必须依赖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相应的制度安排。研究表明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加大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对于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而言,其长期性政策效应优于加重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的处罚,因此完善法制环境有利于审计人员做出正确选择,是在我国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必不可少的措施。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第一,树立全面、系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意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但是,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在审计实务中,内部审计人员要树立风险导向意识,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即在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下,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账项审计,可有效地控制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第二,持续提升学习能力。内部审计人员要熟悉企业的目标、战略和计划,了解经营管理的各项职能,具有评估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内部审计人员要实现专业知识重心转移,即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中心转向管理知识、行业知识为中心,包括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经济技术指标及行业政策,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经营风险等等。

第三,加强沟通,系统整合,形成全力。内部审计机构中增加非会计专业的人员,以组成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内部审计项目组;同时要注意对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增加管理、法律、金融、工程、技术和信息等多方面的知识,可行的方法是让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内部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轮岗实习,熟悉各项具体业务流程。此外,内部审计机构也要实行知识价值链管理,融合审计资源,成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专业顾问团队或者与相关部门结成虚拟团队,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职业的判断,克尽应有的谨慎和关注”。为此,应该培养审计人员对影响企业的宏观环境的把握能力,培养其统计、分析等综合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武汉重工铸锻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军队物资采购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对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