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

时间:2022-10-22 08:38:55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人格培养

摘要: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往往重视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情感体验,对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审美情趣的培养还不够重视。事实上,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它还具有人文性,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终身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应当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语文课堂也理应成为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殿堂。

关键词:引导;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92-01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课堂应是蕴含丰富的宝藏,是情感波澜的海洋。因此,好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语文味,情趣盎然的。它不仅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审美情趣。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呢?

1.循循善诱

学生由于受到自身阅历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对某些作品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思考、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去感受、体验作家的情感。

文章是作家表达其思想感情的载体,学生对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的认识、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有局限性,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写作者由农民的艰辛劳动,生活贫困想到自己俸禄优厚,感到惭愧,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的这种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可能并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体验得非常深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善于引导学生了解白居易的其他同主题作品,如《卖炭翁》,去体验作者表达的感情,无疑将对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审美情趣的形成大有裨益。中学语文课文,大多蕴含着积极的情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这不仅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高尚品格的形成,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情感情境

俗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以情感人。但是,由于我们的学生受到其年龄及知识的局限,对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对作者通过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体验往往不够深刻。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的思考、使他们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教师就要善于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营造相应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以此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验作者的感情。营造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而且能促进他们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探究,提高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营造氛围:

2.1 情境导入。万事的成功往往都离不开一个好的开始。同样,一节成功的课,往往离不开一段好的开场白,好的开场白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我在教学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世界上所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相同的,但每个家庭在爱的表达上又各有各的不同。"同时,又给出丰子恺先生给孩子们画的几组漫画让学生去咂摸。这段开场白激起了学生带着悬念去关注文本内容,关注文本中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促使学生去理解"成熟与保有童真之间的关系"的主题,获得人生的启示。

2.2 巧用问题设置。文章是以语言为载体来描绘景物、叙述事件、说明事物、抒发感情的,巧妙的问题设置能把文章表现的内容直接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教《给我的孩子们》一课,作者的情感非常复杂,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教师利用巧妙的问题设置,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能激起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探究热情。例如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笔墨去描写自己如何以漫画的形式留住孩子的童真?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潜下心来思考父爱的分量,并理解父亲不希望孩子长大的良苦用心。这位下文引导学生思考"成熟与保有童真"这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做铺垫。激发学生珍视亲情,正确看待生活,感恩生活的美好情感。

3.独立思考,领悟情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辞的情味可以从好几个方面辨认,有的应从字面上去推敲,有的要从声音去吟味"。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可以通过多角度来实现。既可以品味语言以促进学生去体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感情,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独立思考进而辩证的理解文本。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从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品味,学生是能够体验、领悟到作家的情感的。但我们又不能囿于作者的思想,如《窦娥冤》这篇文章,窦娥用"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样的誓愿引起皇帝的重视,从而沉冤得雪。可是这样的愿望是以万千百姓的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为代价的,说到底这是一种私欲的体现,以此激发他们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客观的引导学生去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借以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这样,学生的思想将会受到熏陶,美好的情感也将会像一粒种子根植学生的心灵,继而开花、结果。

4.以读促感

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渗透着强烈的情感,是作者真情实感的的表白,依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课堂上把阅读理解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情感对话,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通过引读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作品,体验作者的喜怒哀乐,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同时还有利于他们把握作品的主旨。

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因为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语气、语调、节奏等具有强大的感染作用,它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致橡树》一课时,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爱的纯真、炙热,同时爱的高尚与伟大。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它让学生明白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绝大部分可以说是文质兼美,非常适合诵读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多读,还要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这样将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课文,深入文本去思考文章中人物的性格、说话的语气、细微的心理等,进而对他们的情操和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教学效果往往比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

总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必须善于引导,积极渗透,并最终引导他们从灵魂深处产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受益终身的教育。

作者简介:

卢欣(1977-),女,汉族,内蒙古牙克石市教研培训中心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上一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下一篇:浅析图们江区域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