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2-10-22 10:54:08

我国县域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

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是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发展“新型工业化”、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确立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建立制度创新机制、界定政府职能和完善市场机制以及加强立法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措施来促进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经济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追求发展成为各国的主导思想。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主要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来看待发展,盲目追求GDP增长和政绩工程,忽略了发展的核心――美好生活、和谐社会以及人类群体与大自然关系的问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片面的传统工业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了我国县域经济呈普遍性落后的特征。与大中城市相比,我国县域经济从整体上看,农民收入低、农业落后及产业结构陈旧,中小企业产出效益低、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产品缺乏等。2002年底,我国县域人均社会总产值仅相当于大中城市的1/4,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大中城市的1/3。城乡二元结构在改革开放后呈加强趋势,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势必影响我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整体现代化有效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内含有系统性的先进科学理念,强调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基于环境保护之上的绿色生产和消费来实现人、社会和向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体现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的统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引人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循环经济理念就会逐渐渗入到县域经济的各个方面,“高教”“平等”+“和谐”等思想就会成为各行为个体在处理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关系时的基本原则,以前那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片面的、短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会逐渐转变为以“有利于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最终从整体上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因此,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必然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

“三农”问题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国家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主要是农业和农民问题,只要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了,贫穷就不再是问题。循环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及完善,对我们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增添了信心和决心。1,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传统农业采取的是一种废弃物少、生产率较低的初级循环生产方式,如种植业,劳动、简单技术和土地相结合,消耗种子、肥料、光和水,生产出人类可食用的农产品,人类食用后产生的排泄物和秸秆燃烧后的产物又做肥料肥田。随着工业经济向农村广泛渗入,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各种农用机械、化肥、农药,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农机具和石油燃料的广泛使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养殖业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放河中造成了水污染。传统初级循环生产方式已演变为较高生产率、高污染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的直线式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现代循环经济模式可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各产业主体之问的互补互动和共生共利性,增加农业发展的整体活力;进行绿色生产,控制化肥和农药的滥用,保证食品安全;进行干净消费,对各种排泄物和产品生产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后回归大自然;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利率,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渐改变农业产业的弱势地位等等。最终实现农业产业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具有高生产率、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2,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民问题关键是剩余劳动力多,收入少。循环经济通过绿色生产,保证了食品的安全,符合时代的客观需要,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极大地拓展了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这将从产品价格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可以通过延长产业链,促使工业和农业的有效对接,形成一种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循环经济可有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

改革以来,我国县域工业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但其工业化模式是采用四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以片面追求CDP增长为主要目标,没有考虑到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县域地区已成为我国污染、人口、贫困问题的集中区域。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十六大报告指出,为了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摒弃传统工业化模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循环经济模式的引人和实施可有效地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从而最终实现我国县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之一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现代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内涵式生产和经营,因此,通过推行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改变县域内中小企业的外延式生产和经营方式,提高效率和节省资源。其次,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是进行绿色生产和消费,保护好环境,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可以促使县域内中小企业规范自身的行为,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行为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从而有利于在客观上形成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局面;另一方而根据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发展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调整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通过获取一种由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而产生的“结构效益”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再次,循环经济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延长产业链,这样就可以通过某种组织形式把更多分散的中小企业纳入到同一产业链上来,以一个分工和协作比较紧密的组织形式活跃在市场经济之中,从而使各中小企业一方面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规模经济,加速资本积累;另一方而可以依靠各企业的整体力量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技术的创新、扩散和应用过程,提升整个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促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保证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

循环经济发展讲究的是各个体的行为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因此,要确立符合客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来激励和规范各行为个体的行为。基本指导思想主要

是以下一些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倡以人为本,也就是指经济社会的各种制度、游戏规则的设计都应该以人性化为主,体现人性的合理扩张和人的正当权利的充分扩张以及推动社会自由度的增加,为每一个体价值的公平实现提供足够的空间。2,公平性原则。循环经济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而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代与代人群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这就是公平性原则的基本体现。当代人群之间的公平主要包括国家之间、国内地区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主要是指我们当代人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好的条件。3,整体性原则。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视为一个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中发展经济。4,系统性原则。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广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要用系统的观点,来把握县域循环经济这个大系统中的各组成元素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充分调动县和乡(镇)政府、企业、公众和市场中组织等行为个体的力量,共同形成最大的合力。来推动该系统的有效发展,完成经济一社会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最终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

(二)建立有致的技术创新、扩散和应用机制。强化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在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我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支持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需要一种有效的技术创新、扩散和应用机制。1,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首先是产权安排制度,即从法律上界定知识产权并保证其运作;其次是资金补助安排,即政府对那些从事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给以补贴或资助:再次是合约安排,即政府直接与私人部门签定有关技术创新合约,在信贷、税收等各方面给予优惠。2扩散和应用机制。技术的扩散和应用机制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三)坚持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强立法,以法律促进和规范县城循环经济的发展

现在经济社会中资源的浪费、环境恶化等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失范造成的,因此,加强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以他律的形式来规范和调节各行为主体的行为,进而促进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看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 下一篇: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