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地区县域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结构重构研究

时间:2022-04-29 09:50:05

快速城镇化地区县域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结构重构研究

摘要:以虞城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为例,从其产业发展及城镇空间结构特征为出发点,研究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县域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结构重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纵深推进,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商丘市虞城县县域村镇体系的规划分析,探求如何通过城乡空间的重构,解决快速城镇化地区在这种发展和变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从而实现人口、产业、土地、资源与环境等要素在城乡空间之间的优化配置。

一、虞城县产业发展及城乡空间发展现状分析

(一)虞城县产业发展特征

1.“一二三”型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向“二、三、一”型。

虞城县的产业结构相对商丘市以及河南省的整体产业结构发展而言相对滞后,2007年以前,三产结构始终保持为“一、二、三”型,一产主导地位明显。2007年,第一产业首次低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自此,虞城县的三产结构开始有较大的变化,逐渐从 “一、二、三”型转变为“二、三、一”型(如表1);但与河南省三产比例13.0:57.3:29.7(2011年) 相比,虞城县的“二、三、一”型结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1 1998—2010年虞城县三次产业结构

2.工业发展不平衡,难以成为城镇发展的主导力量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虞城县工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工业化前期阶段特征。工业企业数量总体偏少,乡镇工业发展不平衡,工业对城镇发展的拉动作用太弱,这是虞城县城镇得不到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虞城县现状城乡空间结构问题分析

虞城县城镇发展处于初级集聚阶段,城乡空间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1)、城镇数量少,城镇化水平低

虞城县建制镇数量是乡镇总数的38.5%。2012年虞城县城镇化水平升至38.6%,但与当年全国城镇化52.57%、河南省城镇化42.4%、商丘市城镇化42.2%的水平相比,虞城城镇化比例依然较低。

2).城镇职能结构不明确

县城规模小,职能不突出。县域小城镇呈现独立性,职能单一,相互之间横向经济联系少,没有明显的职能分工。城镇间协作关系较弱,关系松散。

3)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滞后

从城镇建设现状来看,城镇用地的拓展处在一种较自发和粗放的状态中,沿公路进行无序的蔓延,集镇区建设土地浪费严重,土地利用强度低。

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虞城县城乡空间结构重构的要求

(一)区域发展要求

商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形成城市空间发展七大组团,分别为:核心组团、西北组团、北部组团、临港组团、东北组团、虞城组团和古城组团。虞城组团是在商虞发展轴线两侧与虞城城关镇基础之上形成的,原有城乡空间结构已经很难解决其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面对区域发展的整体要求,虞城县城乡空间重构势在必行。

(二)产业集聚的要求

[ 刘晨宇.平舆县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规划探索[J].工业建筑,2011.07]科学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当前区域发展背景下适应产业转移、拉动内需,实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虞城农产品丰富,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随着商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虞城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必将处于第一“梯队”的前沿。传统的分散式空间布局在原有城乡空间结构中已经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绊脚石”,适应产业集聚要求的城镇空间重构迫在眉睫。

(三)生态、环境的要求

快速城镇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一个矛盾就是产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发展工业是虞城面临的紧迫任务,而现行的资源初加工工业又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三、虞城县城镇空间结构重构的模式

(一)虞城县城镇空间结构重构的模式---集聚

集聚的区域空间结构重组效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极化新的区位。新的极化过程会促进新城的出现,从而形成新的区域空间结构节点,使区域的城镇空间结构的规模和等级结构发生改变。第二,改变“流”的动向。新区的极化会形成新的区域生产力梯度格局,生产力要素的流向将发生新的变化,流量也将随着新的分化和重组而出现新的状况。第三,改变通道格局。由于新的集聚现象直接改变原有流的动向,通道必然要作出相应变动。第四,加剧空间不均衡。在集聚作用下,区域内部会产生新的中心与边缘分化的过程,产生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现象,区域内部因此而出现空间差异和不平衡。第五,片区功能重构。随着生产要素的流人,不同空间结构单元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不同空间结构单元的功能会同时发生变化。

(二)虞城县空间结构重构的发展格局---“一心、三轴、三区”

从虞城县的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和城镇发展现状着手,从三个层面规划城镇的空间布局,分别是:中心城镇、县域发展轴线、城镇经济区划。空间布局结构概括为:“一心、三轴、三区”,即一心带动,二轴联构,三区推进。“一心”为一个中心城市,即县城;“三轴”为1个一级发展轴和2个二级发展轴;“三区”为三个城镇经济区。这种结构与上轮虞城县总体规划所提出的“突出中心、强化两点、三点一线、带动全县”的格局相对应,是最符合虞城实际的发展格局。

1. “三条”城镇发展轴(如图1)

县域发展轴线依托对外联系的交通线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是通过对外交通线路与外界进行交流的,对外交流量和交流速度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虞城的一级发展轴沿203省道,是虞城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的主轴线。二级发展轴2条,一条沿310国道,一条沿省道325线(商永公路),二级发展轴线是虞城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的次轴线。虞城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要依托这3条轴线有序布局,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2.“三个”城镇经济区划

依据地理环境相似性、空间联系紧密性、经济相关性和系统整体性,把虞城县域划分三个城镇经济区:中部城镇经济区、北部城镇经济区和南部城镇经济区。

中部经济区以县城(含城关镇和城郊乡)为中心,包括刘店、大候、闻集、稍岗、郑集、古王集、李老家和贾寨镇共10个乡镇(除县城外)。该区是县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集聚区,围绕中心形成县域加工制造业基地,打造县域工业孵化器和经济增长极,形成以钢卷尺、小五金 加工、食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为主体的工业基地。

北部城镇经济区以利民镇为中心,包括田庙、刘集、乔集、张集、大杨集和镇里堌共7个乡镇。该区以第二产业为重点,建设化工园区,打造化工基地和化工服务基地。形成县域林果、畜牧、养殖业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南部城镇经济区以杜集镇为中心,包括界沟镇、黄冢、营廓、谷熟、店集、芒种桥、沙集、站集共9个乡镇。该区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重点,第三产业为支撑,第一产业着重发展特色种植业,观光农业,第二产业以棉花加工和粮食加工为主导,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导,形成县域粮食基地,棉纺基地和旅游基地。

四、结语

通过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虞城县城镇空间结构重构可以形成合理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不同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相互连结,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能。同时,使企业空间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在更大地理空间内分享某些具有很强地域性特征的稀缺资源,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并且促使地区、部门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在生产过程中节省大量的资源,实现资源节约,降低生产成本。

参考文献

[1].刘晨宇.平舆县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的规划探索[J].工业建筑,2011.07.

[2].刘荣增.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与整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陈修颖.区域空间结构重组一理论与实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结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形象设计体系构建战略研究(2012-QN-289)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青年科技基金---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与空间结构演化关系研究(HSQJ2009031)

上一篇:浅谈电气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下一篇: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及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