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历史变迁及冲击来源分析

时间:2022-10-22 08:37:16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历史变迁及冲击来源分析

摘要:本文分别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测算了1980―2004年期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通过对这一时期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测算,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其变动情况及导致其变动的冲击来源。

关键词:人民币;实际汇率;实际有效汇率

中图分类号:F83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7-0044-05

一、引言

实际汇率综合考量了一个国家的名义汇率及其价格水平与外国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对变动,所以实际汇率的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正是研究人员关注实际汇率的原因所在。精确的测算一国的实际汇率并分析导致其变动的冲击来源对于该国的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分别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测算了1980―2004年期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通过对这一时期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测算,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其变动情况及导致其变动的冲击来源。

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具体测算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实际汇率的测算公式

经济学文献中提到的实际汇率定义有两种,一种被称为外部实际汇率,另一种被称为内部实际汇率。本文中考察的人民币实际汇率为人民币的外部实际汇率。因此,我们在这里对内部实际汇率的相关内容不做论述。

外部实际汇率的定义是:以同一种货币表示的本国与外国之间的相对价格。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RER=E*PP*(1)

REER=NEER*P∏ni=1(P*i)wi=∏ni=1EE*iwi*∏ni=1PP*iwi,

∏ni=1wi=1(2)

式(1)为双边外部实际汇率的表达式,式(2)为多边外部实际汇率(或实际有效汇率)的表达式。式(1)和(2)中,RER和REER分别表示双边外部实际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NEER和E分别代表本币名义有效汇率(间接标价法)和本币兑美元名义汇率(间接标价法),E*i为本国第i个贸易伙伴国货币兑美元名义汇率(间接标价法);P和P*分别为本国的价格水平和外国的价格水平,P*i代表本国第i个贸易伙伴国的价格水平;wi代表本国第i个贸易伙伴国的权重;n代表测算本国实际有效汇率时所选取的贸易伙伴国的数量。

除非特殊说明,本文中提到的实际汇率均指外部实际汇率。我们选取的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测算时间区间为1980-2004年。

(二)贸易伙伴国及地理区域的选择

我们在本文中既要测算人民币的双边实际汇率,又要测算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其中,实际有效汇率是我们测算的主要对象。作为个人研究者,我们在测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时不可能像IMF一样选取那么多的贸易伙伴国,我们只能根据双边贸易额的大小来确定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贸易伙伴国进行测算,同时还要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最终确定的中国贸易伙伴国或地区包括16个经济体,它们分别为:美国、加拿大、日本、丹麦、芬兰、法国、德国、荷兰、挪威、瑞典、英国、韩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以上16个经济体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980年为68.9%,1990年为75.8%,2000年为71.9%,2004年为68.5%。以上16个经济体代表全世界参与测算人民币对全世界范围的实际有效汇率。同时,我们还想测算人民币对一些重要地理区域的实际有效汇率,以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依据常识和经验,我们把以上16个经济体分为四个地理区域,分别为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欧盟(丹麦、法国、德国、荷兰、挪威、瑞典和英国)、日本和东亚(韩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这四个区域基本上包含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最主要区域。

后文中,当我们提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时,即是指人民币对世界范围的实际有效汇率;当我们要特指人民币对某一区域的实际有效汇率时,我们会作如下称谓:如人民币对北美区域的实际有效汇率。

(三)中国贸易伙伴国各自权重的确定

按照式(2)测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时,我们需要确定中国各贸易伙伴国的权重。在这里我们选择按照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确定权重。大多数研究者都是按照不变的权重来测算实际有效汇率的,这样的做法不够严谨。我们是按照每一年的贸易额来确定每一年的权重,这样测算出来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要更精确一些。我们在文中采用的加权方式为几何加权平均法。

(四)数据说明

我们在测算人民币实际汇率时所选取的各国货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均为其官方汇率,这些数据来源于IMF的《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各期。

除中国外,各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也来源于IMF的《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各期。中国CPI的统计数据起始于1985年,所以我们需要估计1980年到1984年期间的中国CPI。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1985―2004年期间,中国CPI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1,所以我们根据1980―1985年期间中国RPI的变化来估算这一时期中国的CPI。

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s)的数据均来源于IMF的《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各期。其中,中国的GDP deflators数据截至于2000年。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1989―2000年期间,中国GDP deflators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O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6,所以我们根据2000年以后中国的IOP的变化来估算这一时期中国的GDP deflators。

测算中国各贸易伙伴国的权重时,需要知道中国对其各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额,该数据来源于IMF的《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各期。

我们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上升代表升值,下降代表贬值。

三、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历史变迁

图1为我们采用不同价格指数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走势图。其中REER-CPI和REER-GDP分别代表采用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s)来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图1:采用不同价格指数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走势图注:本文所有图中各指数均以1980年为基期

由图1可以看出,尽管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但采用两种价格指数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走势却基本相同,同时上升、下降的现象明显。这一时期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走势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0―1994年期间,采用两种价格指数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均呈现出大幅下降态势(即人民币出现大幅实际贬值)。其中REER-CPI下降75.1%,REER-GDP下降77.9%。1994―2004年期间,采用两种价格指数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均呈现出小幅上升态势(即人民币出现小幅实际升值)。其中REER-CPI上升13.3%,REER-GDP上升12.6%。

四、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的冲击来源分析

根据式(1)和(2),我们知道实际汇率可以分解为名义汇率(包括双边名义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与相对价格的乘积。也就是说,名义汇率与相对价格各自的变化都可以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化。当我们知道一种货币的实际汇率发生变化时,我们更希望知道是这种货币的名义汇率变化还是这一国家与外国之间的相对价格变化引起了该货币实际汇率的变化。所以我们在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化时,也考察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和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相对价格的变化情况,以判断到底是哪一种变化引起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

同样,根据式(2),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一种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可以分解为该货币对总体内各个子区域的实际有效汇率(或双边实际汇率)之间的乘积。既然如此,那么人民币对某一区域的实际有效汇率变化都能够引起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为此,我们在分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时,也考察了人民币对各个区域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情况,以判断人民币对哪一个区域的实际有效汇率变化引起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

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我们先对两种价格指数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化进行名义有效汇率与相对价格之间的分解,我们将这种分解称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价格分解,再对其进行人民币对各个区域的实际有效汇率(或双边实际汇率)之间的分解,我们称之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区域分解。

(一)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价格分解

1.采用CPI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价格分解。

图2中,REER-CPI表示采用CPI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NEER-CPI表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P/P*-CPI表示中国CPI与中国贸易伙伴国CPI加权平均值之间的比值。

图2:采用CPI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价格分解走势图通过对REER-CPI进行价格分解,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1980―1994年期间,REER-CPI呈下降走势,下降幅度为75.1%;NEER-CPI也呈下降走势,下降幅度为85.8%;而P/P*-CPI呈上升走势,上升幅度为75.3%。我们看到,这一时期采用CPI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CPI)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CPI)的下降,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相对价格(P/P*-CPI)的上升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REER-CPI的下降走势。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CPI)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在这段时期兑美元名义贬值。

第二、1994―2004年期间,REER―CPI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走势,但总体来说表现为小幅上升态势,上升幅度为13.3%;NEER-CPI的走势有升有降,总体呈现微幅上升态势;P/P*-CPI先升后降,总体呈现小幅上升态势,上升幅度为15.8%。这一时期采用CPI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CPI)的上升是由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CPI)的上升和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相对价格(P/P*-CPI)的上升所共同推动的,其中,P/P*-CPI的上升是主要因素。而P/P*-CPI的上升主要是由中国CPI的上涨幅度高于各贸易伙伴国CPI加权平均值的上涨幅度所导致的(这一时期,中国CPI上涨34.5%,中国贸易伙伴国CPI加权平均值上涨16.1%)。

2.采用GDP deflators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价格分解。

图3中,REER-GDP表示采用GDP deflators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NEER-GDP表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P/P*-GDP表示中国GDP deflators与中国贸易伙伴国GDP deflators加权平均值之间的比值。

图3:采用GDP deflators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价格分解走势图通过对REER―GDP进行价格分解,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1980―1994年期间,采用GDP deflators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GDP)呈下降走势,下降幅度为77.9%;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GDP)也呈下降走势,下降幅度为85.8%;而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相对价格(P/P*-GDP)却呈上升走势,上升幅度为55.7%。由此可看出,这一时期REER-GDP的下降主要是由NEER-GDP的下降引起的,而P/P*-GDP的上升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REER-GDP的下降走势。这一时期NEER-GDP的下降主要是由人民币兑美元名义贬值造成的。

第二、1994―2004年期间,采用GDP deflators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GDP)呈现先升后降的走势,整个时期略有上升,升幅为12.6%;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NEER-GDP)先升后降,走势较平稳,到2004年略有下降;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相对价格(P/P*-GDP)也呈现先升后降的走势,整体处于上升态势,升幅为15.1%。由此可看出,这一时期REER-GDP的上升是由P/P*-GDP的上升所推动的。P/P*-GDP上升的原因是中国GDP deflators的上涨幅度高于中国贸易伙伴国GDP deflators加权平均值的上涨幅度(这一时期,中国GDP deflators上涨22%,中国贸易伙伴国GDP deflators加权平均值上涨6.1%)。

(二)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区域分解

1.采用CPI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区域分解。

图4:采用CPI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区域分解走势图图4中,REER-CPI表示采用CPI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C-NA表示采用CPI测算的人民币对北美的实际有效汇率;RER-C-JA表示采用CPI测算的人民币对日本的双边实际汇率;REER-C-EU表示采用CPI测算的人民币对欧盟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C-EA表示采用CPI测算的人民币对东亚的实际有效汇率。

通过对REER-CPI进行区域分解,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1980一1994年期间,REER-CPI呈下降走势,降幅为75.1%;REER-C-NA、RER-C-JA、REER-C-EU和REER-C-EA均呈下降走势,降幅分别为69.7%、81.7%、65.8%和73.2%。由此可看出,这一时期采用CPI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CPI)的下降是由人民币对各个区域实际汇率的下降所共同推动的。人民币对日本的双边实际汇率的下降和人民币对东亚的实际有效汇率的下降是推动REER―CPI下降的主要因素,其中,人民币对日本的双边实际汇率的下降是最主要因素。

第二、1994―2004年期间,REER-CPI呈上升走势,升幅为13.3%;REER-C-NA、RER-C-JA和REER-C-EA均呈上升走势,升幅分别为10%、49%、和29.5%;而REER-C-EU却呈下降走势,降幅为45.2%。因此,这一时期REER-CPI的上升是由REER-C-NA、RER-C-JA和REER-C-EA的上升所共同推动的,而REER-C-EU在该过程中起了反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REER-CPI的上升幅度。人民币对日本的双边实际汇率的上升和人民币对东亚的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是推动REER-CPI上升的主要因素,其中,人民币对日本的双边实际汇率的上升是最主要的因素。

2.采用GDP deflators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区域分解。

图5中,REER-GDP表示采用GDP dellators测算的人民币总体实际有效汇率;REER-G-NA表示采用GDP deflators测算的人民币对北美的实际有效汇率;RER-G-JA表示采用GDP deflators测算的人民币对日本的双边实际汇率;REER-G-EU表示采用GDP deflators测算的人民币对欧盟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G-EA表示采用GDP deflators测算的人民币对东亚的实际有效汇率。

图5:采用GDP deflators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区域分解走势图通过对REER-GDP进行区域分解,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1980―1994年期间,REER―GDP呈下降走势,降幅为77.9%;REER-G-NA、RER-G-JA、REER-G-EU和REER-G-EA均呈下降走势,降幅分别为71.7%、84.0%、70.5%和75.6%。由此可看出,这一时期REER-GDP的下降是由人民币对各个区域实际汇率的下降所共同推动的。人民币对日本的双边实际汇率的下降和人民币对东亚的实际有效汇率的下降是推动REER-GDP下降的主要因素,其中,人民币对日本的双边实际汇率的下降是最主要因素。

第二、1994―2004年期间,REER-GDP呈上升走势,升幅为12.6%;REER-G-NA、RER-G-JA和REER-G-EA均呈上升走势,升幅分别为5.6%、51.8%、和33.3%;而REER-G-EU却呈下降走势,降幅为49.3%。因此,这一时期REER-GDP的上升是由REER-G-NA、RER-G-JA和REER-G-EA的上升所共同推动的,REER-G-EU在该过程中起了反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REER-GDP的上升幅度。人民币对日本的双边实际汇率的上升和人民币对东亚的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是推动REER-GDP上升的主要因素,其中,人民币对日本的双边实际汇率的上升是最主要的因素。

五、结论

我们分别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测算了1980―2004年期间的人民币实际汇率。通过测算我们发现采用两种价格指数的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走势基本相同,都可以划分为1980―1994年期间的大幅下降阶段和1994―2004年期间的小幅上升阶段。

通过对两种价格指数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价格分解,我们找到了不同时期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及走势的主要因素:1980―1994年期间,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的变动是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人民币兑美元名义贬值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下降(即人民币实际贬值);1994―2004年期间,中国价格指数的上涨幅度高于中国贸易伙伴国价格指数加权平均值的上涨幅度是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即人民币实际升值)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两种价格指数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区域分解,我们得出了不同时期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1980―1994年期间,人民币对日本的双边实际汇率的下降和人民币对东亚的实际有效汇率的下降是推动人民币实际汇率下降的主要因素;1994―2004年期间,人民币对日本的双边实际汇率和人民币对东亚的实际有效汇率的上升是推动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即人民币实际升值)的主要因素;在整个考察期间内,人民币对日本的双边实际汇率的上升(下降)都是推动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下降)的最主要因素,而人民币对欧盟的实际有效汇率则成为最不重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陈学彬.近期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态势分析――兼谈分析实际汇率应注意的问题[J].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2]杨长江.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调整趋势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上海,2002

[3]杨帆.人民币实际汇率研究[J].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4]俞乔.购买力平价、实际汇率与国际竞争力――关于测算我国加权实际汇率指数的理论方法[J].金融研究,2000年第1期

[5]张斌.人民币真实汇率:概念、测量与解析[J].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

上一篇:非寿险市场的承保周期研究及在中国的检验 下一篇:外资银行进入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体系效率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