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时间:2022-10-22 04:17:32

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情境

摘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知识问题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之中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学生这种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必定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亢奋的求知情绪。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几年中,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之中也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很多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与反思,不断完善与创新,力争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努力把我们的课堂打造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中,我也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数学学科的知识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只有有效依据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生活实际,全面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与水平,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置教学问题,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思维、积极思考,这也是我们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教学手段,更是教师在师生之间架起思维桥梁的纽带,更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不仅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具体体现,同时更是教师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外现。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具有趣味性的知识问题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之中思维才能更加活跃,学生这种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必定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亢奋的求知情绪。例如,我们在进行平面的基本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在正式引出这一节学习内容中所学习的公理和推理之前,可以先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生活问题,拉近学生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知识的学习可以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与意义。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已平时经常用到的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个点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让学生观察,并总结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可以观察到直尺整个边缘上的所有点都落在了我们水平的桌面之上,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去讨论,最后把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教师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平日里所骑的自行车的后轮旁为什么只安装一只撑脚?自行车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设计呢?这其中蕴含了哪些科学知识。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当要求学生追根究底说明其中原因时,学生却不知所答,头脑之中一片茫然。对于这类问题在教学中的设计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悬念,并且急迫地希望知道这些生活现象的结果,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实际与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时效性。数学知识学习的本质是学生通过特定的教学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而对于数学教学而言,有效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是全面培养学生数学适应应用能力的核心。学生的思维活动随着课堂教学问题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教师针对特定教学内容的问题设计,要注重针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教学问题的解决全面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的每一次提问都要具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价值。如在提问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形形的问题类型。如多答案型:在三角形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问BC的长是多少?促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面地考虑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解决问题。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要做到问题分析严密,解决问题的结论表达用语严谨。使学生思维活跃,就数学问题的具体特征和问题之间所隐含的各种知识关系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分析结果进行广泛而科学的联想,最后选择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多解法型:给你两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请你将这两个三角形拼成四边形,并求出四边形的周长。这样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能使学生思路开阔,主动积极地从多方向、多角度研究问题。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把握教材,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之中所选用的教学内容都是极具代表性与普遍性的,这些教学内容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有效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努力把教学的精力集中在最主要、最本质的教材内容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加以再塑造、再完善。但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切忌不分主次轻重,为体现新的课程教育理念而为了提问而去提问,使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模式只流于形式化。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要有的放矢,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明确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紧扣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疑点进行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向,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现学生强烈的学习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有效控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过于随意性、盲目性。如在教学三角形各个顶点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变换时,很多学生抓不住三角形顶点坐标变换的实质,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法:第一,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得到了三个点A1、B1、C1,依次连接这三个点所得到的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有什么关系?第二,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有什么关系?第三,将三角形ABC的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都减去5,所得三角形A3B3C3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分析、比较,搞清变换的实质,帮助学生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在数学教学的问题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有梯度的教学问题。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问题,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养成条理性知识概念。

上一篇:项目化教学法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