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学生生涯发展的价值思维

时间:2022-10-22 12:06:15

课程与学生生涯发展的价值思维

【摘要】课程学生生涯发展紧密关联,课程的价值在于优化学生现实与未来的学习生命存在。课程生涯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课程与生涯发展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需要通过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等来实现。

【关键词】课程 生涯发展 价值思维

课程与学生生涯发展的价值问题原本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实际上发端于课程价值与生涯发展问题的研究。生涯发展的概念来源于哈维赫斯特(Havighurst,1953)提出的发展任务这一概念,而课程价值属于课程问题的哲学层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基的价值问题成为了改革关注的焦点。因此,课程研究有必要回到课程与学生生涯发展的价值问题本身,并对其进行重新思考。

一、课程与生涯发展

1.生涯与课程。在汉语中,“生涯”是由“生”(原意是“生命、活着”)和“涯”(即“边界、极限”之意)两个词组成的,意思是“生命的极限”或“毕生的经历”,也有“生命历程”的意思。[1]从词源学看,中文“生涯”对应的英文为“career”,源于罗马字via carraria及拉丁文carrus,指古代的战车。[2]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不同的入乘坐的马车是不同的。在希腊,“career”最早用作动词,指驾驭赛马,蕴含着疯狂竞赛的精神。后来被引申为名词“道路”,即人生的发展道路与轨迹。简言之,生涯就是人的生命历程。在英语中,“课程”一词是“curriculum”,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urrere”和名词“cursum race course”,指“奔走、跑步”或“跑步的道路、种族的经验以及奔走的过程或进程”,隐喻“一段教育进程”。[3]于是,在作为人生的经验历程的基点上,课程与生涯走向了同一。

2.课程与生涯发展。从广义上说,学校教育活动都属于生涯教育的范围,学校课程既服务于作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存在的生涯发展,为其奠定基础,同时本身又构成生涯发展的重要部分。从狭义上说,生涯发展课程就是在学校内实施的,以达成个人生涯发展为目标的课程。狭义上的学校教育生涯发展课程可能蕴藏于各学习领域和学习科目之中,也可能成为独立设计的学习领域或者学习活动。课程与学生生涯发展紧密关联。

在个体发展的意义上,课程的理想特性决定了其要负担起“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责任。[4]由于课程所蕴含的学习生活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并将其理想价值特性变为个体发展的现实,所以,课程的核心价值是追求现实与未来的整合,所借助的基本中介就是个体毕生和谐发展的历程。在人毕生发展的生命历程中,需要际遇各种生活事件,扮演各种角色。因此,课程也就被赋予了为人生发展和职业与生命成长奠基的内涵。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上,学校教育课程必须兼顾生涯发展的需要。职业本身不仅仅是工作的种类,还包括为了维持生命存在和提升生命质量。职业教育的理想不仅仅是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更是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这种意义上的职业和职业教育,“生涯”与“职业”是相互印证的。

因此,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价值在于优化学生现实与未来的学习生命存在。于是,在作为人生的经验历程的基点上,课程与生涯发展走向了同一。

二、课程生涯发展的价值目标

课程价值目标是课程运作的灵魂和方向。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的特征是突出基础性与发展性,其中发展性是根本。目前,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建立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5]这意味着21世纪我国学校教育课程将顺应时代潮流,追求课程的平等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和个性发展的理念;意味着课程必须谋求所有学生平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意味着我国的课程体系必须追求“多元教育价值观”,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也意味着课程必须把关爱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这些都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

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为达至“成人”而进行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课程价值所关注的人的素质包括对应于人的自然属性的环境意识与身体发育,对应于人的社会属性的公民素养与行为规范,对应于人的自为自由属性的心智素养。这三大方面的素养奠定了学校教育课程的基本学习领域。反映在课程体系之中,这些素养可能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教学领域,在实践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个学习领域会有所偏向与侧重。但就学校教育而言,在整体上不容分裂,而要追求一种在相互作用基础上的和谐共生,逐步建构起学生内在和谐的身心发展系统。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学校教育必须追求学生个体身心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构建与这一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由此,学校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基。课程应该在促进学生个体协调发展和自身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目标上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的课程需要超越知识技能的传授,在知识技能获得与形成的基础上逐渐导向着眼于个体、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品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就成为课程生涯发展极其重要的价值目标。[6]

三、课程生涯发展的价值实现

与学科课程相比,生涯发展课程更加关注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其目标是促进学生生涯成熟和潜能开发,成为自觉自主发展的人,在丰富知识学习和塑造完美个性的同时增强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关心学生的毕业或辍学的同时,充分了解下一轮的生涯发展阶梯,并有效协助他们拟定发展计划。课程与生涯发展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需要通过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等来实现。

1.生涯认知。生涯认知是生涯发展的前提,它是现实自我、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三个层面的整合,主要以自我概念为核心形成对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个人对“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等问题的探索汇集起来所形成的即是个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人与生活环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己相互作用的结果。现实自我、自我概念以及理想自我三个层面在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觉察,个体在这一过程中认知并评估个人生涯发展所需具备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和人格特质以及各种经验和可能遇到的障碍等。具体内容包括:个体获得生涯发展的基本意义与功能,明了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任务,学习如何增进个人生涯发展知识,学会如何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能力与职业类型相联系,形成自我的职业导向,并增进生涯发展信心。

2.生涯探索。生涯探索,是指个体生涯的认知与幻想逐渐转向生涯发展的试探与尝试,进行生涯探索和初步生涯规划与设计,包括个体认识各种职业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认识在校学习的课程所具有的价值与对未来生涯的贡献;认识职业分类和备类职业的独特性;收集、分析、归纳当前社会就业概况,了解各种职业的条件或形态会因社会变迁而改变;认识了解职业训练和就业辅导,选择几种适合的或可能的职业作初步的尝试,以期有更具体、明确的认识,等等。具体实施为:①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并尽可能接触不同行业与职业领域,发掘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②提升学习技能与学习策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未来发展,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与信息进行选择,进行生涯计划;③了解生涯发展理念,扩展生涯认知,并掌握生涯发展的知识与技能;④进行生涯探索,习得适应变迁社会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⑤扩展社区与社会参与经验,了解个人特质、知识技能与职业的匹配性,培养基本的求职能力和技巧,进行生涯规划;⑥增进生涯发展信心,建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观念等。

3.生涯规划。生涯规划,是对个人生涯发展的指引,因而生涯规划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旨在促进个体与生涯规划有关的基本能力的养成。它包括:①培养对自己负责及正确的工作态度,主要表现在培养遵守纪律的习惯,培养规划及运用时间的能力,养成珍惜时间的观念、有规律地生活和学习的良好习惯,提供各种不同的共同作业,要求担任不同的工作分工并学会合作;②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及做决定,主要表现为能够觉察生活中的问题,并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处理问题,培养面对困难或问题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了解自己的弱项及善用自己的优势;认识现阶段的就业需求,探讨如何正确获得就业信息,学习如何撰写履历表与自传以及求职面试的技巧;③学习如何做生涯抉择与生涯规划,包括:了解生涯规划的意义与功能,学习做生涯抉择的技巧,培养初步的生涯规划能力,对喜好的职业做资料搜集与深入的探讨,认识有关职业信息的主要来源,认识社区重要的就业辅导机构与教育机构,学习制定个人的学习、教育和训练计划,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等。④为升学作充分的准备,包括:参观访问各类学校,并收集资料,比较与分析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与入学条件;探讨如何选读适当的学校;探讨有效升学、参加甄选与考试的策略。

在生涯发展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与差异化原则。既关注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涯知识教育,又十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生涯发展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二是教育与咨询同一原则。既强调生涯知识的教育性,又注重提供个案化的学生生涯专题咨询,更多地和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完成生涯设计;三是认知与开发并重原则。既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涯认知,还要引导学生在不断体验自我潜能开发的过程中领悟生涯发展的积极意义;[7]四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生涯教育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因此,生涯教育的开展必须要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五是学生主体原则。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活动培养生涯规划、设计意识,并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方式、体验方式。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音序普及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3219,4197,3234.

[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3]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4]黄翔.论基础教育和谐发展:基于课程的视角教育[J].教育研究,2006,(4):20.

[5]全国课程委员会秘书处.省略.省略/20011113/3009483.shtml.

[6]王亚歌,谢利民.基础教育生涯发展课程实施初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3.

[7]李金碧.生涯教育: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19.

上一篇:对新课改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与探索 下一篇:语文教师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