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电视新闻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1 11:08:25

数字时代电视新闻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电视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作为电视节目主体和骨干的电视新闻更是首当其冲。如何面对挑战,笔者从传播理念、传播技术、传者对受众的态度以及对传者的要求等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希望对电视新闻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数字时代 电视新闻 传播理念 传播技术

随着各类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后电视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当网络异军突起之后,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被统称为“传统媒体”了。

由于技术更新换代的加快,近些年还出现了比网络更新的媒体,这就是所谓的“第五媒体”。“第五媒体”是随着手机短信的流行而走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发展到现在,它已成为以移动通信为技术支撑、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以无线上网为接收方式的媒体集群,包括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和MP4等诸多形态和样式。其中,移动电视的代表是车载电视,而MP4的发展方向则是从“下载”到“上载”,也就是让受众主动向传播者发送信息,真正实现传受之间的及时反馈和良性互动。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的电子、数字等摄录设备,通过微波、通信卫星、光纤等传输手段,对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事实作声画同步的形象报道,其电子乃至数字的技术系统直接改变了构成新闻元素的质地。

数字技术的出现、卫星技术的发展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数字技术,对电视新闻传播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高新科技占领电视新闻传播领域、电视新闻传播空前繁荣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后,世界上出现了一股卫星电视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占领电视新闻传播领域的浪潮。电视直播卫星、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数字式转播车、高清晰度电视、多声道立体声伴音电视、各种音像记录器材以及图文电视纷纷从实验室步入社会生活,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并不是说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没有出现危机,笔者总结了危机的几点原因:

网络新闻应用激增。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7月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该报告还显示,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达81.5%,用户规模达到2.06亿人,网络新闻阅读率比2007年12月增加了8.8个百分点,在网络应用中排名跃升至第二位。

而据Editor & Publisher近年来的研究:大约1/3阅读在线电子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其中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电视地位受到威胁,作为电视节目主体和骨干的电视新闻更是首当其冲,在网络新闻应用量激增的前提下,电视新闻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出路了。

电视台及新闻栏目的增多。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对于放宽媒体准入要求条款的使用,电视台呈逐渐增多态势,且电视台在扩张的过程中,对新闻频道的增加,使受众的选择性大大增强,完全不同于原来的微波传输时代。一个城市的受众可以有许多频道选择,使观众调台的停留时间已下降到了3~7秒。由于中国区域文化的特色比较鲜明,如各地方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认知不同以及各地文化形成的欣赏品位差别都让电视观众对节目的选择有所不同。

网络电视的发展,加剧了电视新闻改革的迫切性。网络电视(IPTV)的出现成为数字电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作为基于互联网传输手段而实施的一种电视传播内容服务形式,能够以包括新闻在内的大量节目和频道供受众随时观看。

与数字电视相比,网络电视具有许多优势。从应用角度上看,数字有线电视可以提供的服务,网络电视都可以提供类似的业务,而某些网络电视提供的服务,数字电视却无法实现。数字电视的线性传播使它具有一次看、一次过的特点和缺陷,网络电视的优势则正在于它的交互性,视频交换将是它的重点。

同时,数字有线电视与网络电视的目标人群基本接近,都是城市中的中等收入者,因此在市场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冲突。网络电视的电信运营商能够有效整合全国的网络来实现资源的流动和共享,而数字有线电视由于各地有线网络的各自为政,中央网络与省级网络之间的空白和隔阂,导致在共享与合作上的困难。

数字化时代,新闻媒介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是一种综合实力的较量。面对其他媒介对电视新闻节目受众的瓜分,电视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达到更好更快发展的目的。

从传播理念上。要想在新闻实践上有所创新,必须首先在传播理念上取得突破。

一要增强时效性。业界有种说法:电视改变了新闻的时效,把新闻的时效由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转化为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电视对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现场报道,正是体现了这种“现在新闻现在报道”的优势。在数字时代,第一时间和时效性更是成为电视竞争、媒介竞争的一个焦点。互联网上随时都在更新的新闻,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巨大的压力,受众多半会被首先报道事件的媒体锁定,这样,那些滞后的媒体就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媒体要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

二要突出现场感的优势。现场意识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时要有“我在场”的观念,要充分展示事件现场的情况,要善于现场发现和捕捉信息。这也是电视媒介特性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媒体间竞争的焦点,是对电视台快速反应能力的衡量,电视台作现场报道的独特视角,可以充分体现出媒体的个性特征,展示出媒体实力。

数字时代任何个人、组织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者,新闻的直接性、现场性决定着其传播效果。形象、直观、直接、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正是电视的最大传播优势。电视新闻媒体应该充分发挥电视的传播优势,树立第一现场的观念。电视新闻记者必须最大限度地接近现场和深入现场,直接获取视听材料,使观众达到听觉和视觉的最大满足。

三要强调受众本位观念。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始终占有突出地位,受众同时兼具信息接收者、媒介使用者和信息反馈者三重身份。数字时代的电视受众中的很多人(特别是城市观众)有着很强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那种灌输式、教育式和结论式的报道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要求媒介传播事实,用事实说话,提供相关的背景,分析、解释新闻事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受众本位为主导的传播模式进一步确立和强化,受众的需求成为把握传播方向、结构传播内容、组织传播形式的重要法则。这要求电视从业者必须及时跟踪受众需求的变化和深化,从传者本位彻底转变到受众本位,认真研究观众的收视规律和收视心理,提供适合受众口味的电视节目,满足他们的需要。

从传播技术上。在数字传输过程中,由于作为介质本身的特性,使得信息变得易于储存和复制。在数字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不再以线性结构作为传达方式,超文本和超链接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的线性传播特点。拿一则电视新闻报道为例,这则报道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以被传播者从各种角度进行分解和组装,其他的电视新闻报道也可以通过关键字链接到网页上。这样,不同需求的用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关键字进行链接,观看同一篇电视新闻报道。

在模拟信号传输的阶段,如果错过了节目播出时间,那么只有等电视台重播。但在数字传播时代,电视顺时序传播限制正在被突破。数字化的随机存取特性,使人们再也不必陷入被动的等、换、弃的收看方式,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作息时间来确定电视节目的播出顺序和内容。

通过数字电视不仅可以看到新闻,还可以看到旧闻,节目一经播出,就可能永远“在线”。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大众化新闻,而是主动获取个体化信息。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对自己的新闻节目需要不断地进行个性化、不断地加强和深化制作,对事件更广泛和更充分地报道。

从对受众的态度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媒体受众同时经历着信息化、全球化、层级化的冲击和影响,变化相对其他国家更加剧烈。国内有传媒学者用“碎片化”概括这种状况,因为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的人均收入达1000~3000美元时,这个社会便进入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阶段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即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同一性不复存在。从精神信仰到意识形态,从话语方式到行为模式,求异性诉求取代了从众性心理,“碎片化”逐步分割了“整体性”。

这种在经济基础、社会观念上的“碎片化”必然影响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选择标准和消费方式上的“碎片化”,个性化、私人化、差异化的媒介需求更加明显。

受众的这种媒介需求客观上要求传媒尽力细化、深化潜在的受众需求,传媒分众策略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目标受众市场的最大占有份额。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电视市场的进一步成熟,比如相同覆盖地区同时出现几个同内容的频道时,各频道为突出个性,体现竞争优势,必然会进一步窄化受众,集中满足特定消费者的需求,变产品专业化为市场专业化。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体现的个性化是分众传播时代的小众化甚至个人化的频道经营策略。就电视新闻频道而言,就需要在节目栏目化、栏目频道化、频道专业化的基础上实行个性化经营,针对公众分层的社会现实和各阶层观众的相同与不同的信息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

其实,这跟过去所谓的对象性节目并无实质性的区别,只是为了进一步适应传媒市场细分的要求,对象化程度更加细致罢了。这方面的新闻信息传播在网络上正开展得有声有色,例如网络电子杂志的个性化程度就相当高。电视新闻传播应当未雨绸缪,在做好“聚众”类的专业化传播的同时开辟“分众”型的个性化传播,以期在日趋白热化的传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对传者的要求上。实际上,数字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分为数字化与数据化两个层次。数据化是更高层次的数字化。它将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对信息的存贮、加工和处理能力,大大提升数据的包交换技术水准。随着数据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的技术装备将更加先进和完善,使电视新闻传播全面进入数字时代。“随着数字电视时代的到来,电视记者也将成为‘数字化记者’,在世界任何地方采集新闻可直接作现场报道。”

数字化记者,就是装备有“移动记者工作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采集新闻并直接向电视台发稿的现场报道员。数字化记者所拥有的关键装备就是“移动记者工作站”,它包括数字摄像机、多媒体计算机终端组成的数字采编设备,由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站和因特网连接组成的具有多媒体通信的数字移动通信设备,以及相应的专用软件、电池和全球定位系统等附属设备。所有这些设备都是按照移动计算的要求,做到小巧、轻便,便于携带。

数字化记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运用数字化技术向电视台及时传送报道。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现场报道,一是指记者出现场采访图像的报道,二是指现场直播。如果说目前我们还停留在要求记者发回现场出图像报道阶段的话,将来的发展趋势就是在此基础上传送现场直播的信号。

数字化不光是对记者的要求,也是对编辑的考验。后期编辑设备的数字化革命,使电视记者传统的前期拍摄、后期编辑的制作方式发生了极大改观。编辑要同编导和导播等密切合作,逐步实现现场编辑和卫星传送。由于现场采访、现场制作以及现场直播的增多,后期制作已从编辑节目等狭隘的意义转变为一种更广阔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朱羽君、殷乐:《生命的对话》,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2.徐若寒:《纸质媒体发展前景的若干思考》,《岭南新闻探索》,2008(6)。

3.李艳:《精神“碎片化”趋势中的信仰“聚合者”――从当前受众精神消费需求看“大家”栏目的效能与价值问题》,《现代传播》,2006(4)。

4.李文明:《略谈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bbs.省略/index_bbs_show.php?s_id=570943

5.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国家安全部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导向需求 下一篇:论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导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