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导向机制

时间:2022-09-21 05:11:17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各类突发事件频发,使得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显得日益重要。而由于互联网的发达,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在危机发生后,公众舆论往往会迅速形成。如果政府舆论引导工作做得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消除负面影响;反之就会使工作陷入被动,不仅对事件的努力不被认可,而且可能使政府陷入信任危机中,更有可能引起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舆论引导成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关键要素。所以如何通过迅速有效地引导舆论,稳定民心,从而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即运用舆论引导人们的意识及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舆论导向具有对社会意识的指引作用。

目前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突发事件中政府在进行应急管理时,对人们思想意识造成巨大影响与波动的舆论的引导往往不到位,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舆情采集不力,缺乏舆论预警。

(二)对舆论形成阶段把握不力,反应迟缓,错过了最佳舆论引导时机。

(三)信息传播度与透明度不够,要么封锁消息,要么一味否认,导致谣言产生。

(四)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利用不力,尤其是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论引导、政府官方网站的信息传播都存在很多薄弱与不足之处。

(五)媒体市场化使媒体作为政府喉舌的作用被急遽削弱,新闻舆论的引导亟待加强。

政府舆论导向机制的构建

政府舆论导向机制主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舆论预警、媒体运用及调控、舆论监督。政府建立准确及时、公开透明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导向机制,才能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避免事态人为恶化。

(一)舆论预警

突发事件舆论预警是舆论引导的前提。政府要树立舆论预警意识,建立舆情采集分析体系,制订舆论预警预案,构建多维立体化信息沟通传播渠道。

政府人员舆情预警意识的树立。舆情的发展经历三个时期:萌芽时期、形成期和发展期。在信息时代,社会舆论的形成速度加快,传播密度加大,作为管理者,对于可能引起负面影响的舆论,如果在其萌芽期、形成期即迅速预警、果断处置,就能防止舆论激化,减弱其对突发事件走向的影响力,控制由不良信息引起的群体非理,将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所以政府舆情预警意识的树立非常必要。

舆情采集分析体系的建立与运作。建立舆情采集分析体系,进行舆情动态跟踪分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舆情采集分析体系,做好舆情的分析与研判。该体系负责研究分析舆情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舆情的动态监测与处置。要想实现舆情动态跟踪分析的高效进行,就必须拓宽政府舆情采集渠道,建立多层次的舆情采集体系,实现舆情采集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民间力量为补充、以专业机构为主力的舆情采集体系。政府的舆情采集要注重从上而下的系统体系的建设,做到信息舆情全覆盖。在基层建立专兼职信息员队伍,由下到上逐层进行舆情信息反馈与汇集,根据信息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处理、关注、上报等不同的解决方式。民间的舆情采集机构要作为政府的补充,比如各种民意测验所、民意咨询机构等。也可采用组建志愿者队伍等形式,在基层辖区,包括社区论坛收集信息,整理汇报。通过对信息的及时分析处理,做好舆情的分析与研判,根据舆情的紧急程度、发展趋势、涉及范围制订舆情预警预案。

2.做好网络舆情采集,加强网上监控。网络是一个能快速反映社会动态、民议热点的地方,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舆情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采集舆情的新渠道。

网络舆情采集应由网络舆情监测专业机构进行,建立全天候值班制度,相关人员可多时段利用搜索引擎加敏感字眼在各大网络论坛、网站等进行搜索,或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也可利用党政机关的网络留言板,进行网络舆情监测,随时了解最新网络舆情动态,根据舆情的转帖、跟帖和点击量多少等情况,明确舆情等级,采用相应工作预案及时组织实施。

3.做好舆情采集的制度化、技术化、联动化建设。舆情收集要达到真实、及时、有序的效果,就必须加强舆情采集的制度化建设,完善舆情的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应制定舆情工作实施细则,建立舆情上报制度、舆情失真责任追究制度等。

重视舆情汇集方法的现代化技术建设,不只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数据统计,更要开发与运用自动检索与监测技术进行舆情监测。将传统收集方法和现代化的收集方法相结合,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搞好内外联络,建立应对网络突发舆情联动机制,积极配合兄弟单位开展应对工作,确保通信畅通、快速反应。

多维立体化信息沟通传播渠道建设。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要构建多维立体化信息沟通传播渠道。既要从政府层级管理体制上,对内层层建立信息传播渠道,又要从媒介上,对外充分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型媒体进行信息传播,还要充分运用民间公众的力量,如志愿者协会以及意见领袖的影响进行信息传播,同时注意运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和公众传播等多种传播手段。通过多方位、多手段的信息传播,做好政府舆论导向的引导工作。

(二)媒体运用及调控

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能够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影响社会公众舆论。媒体运用及调控对于舆论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媒体的市场化运作使媒体作为政府喉舌的作用被急遽削弱,同时网络媒体、手机短信等新型传播形式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这样一种新的媒介环境中,政府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如何有效地引导媒体、引导舆论,就显得极其重要。

新闻舆论的引导。为了提高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确保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对于失实报道,要迅速查明失实内容,及时进行处理。包括发表声明,公布真相,进行正面宣传,处理相关责任人。

2.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主流媒体及时权威信息、公布事件的真相和动态,可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减少人们的猜测,赢得引导舆论的先机。政府真实、全面、多维的信息公开,是政府引导公众舆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

3.召开新闻会。新闻发言人是政府形象的代表,是沟通媒体的关键人物,所以新闻发言人要运用娴熟的新闻技巧,坦诚准确地回答记者的各种提问,把握与记者交流沟通的主动权,有关信息。

4.遵循新闻舆论引导的原则,搞好议程设置。在网络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与匿名性,舆论的生成往往非常迅速,缺少理性思考,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很容易被设置好的议程牵着鼻子走。因此,要正确引导舆论,就要在突发事件的开端,及时把握话语主动权,抢占先机设置好议题。政府在保证媒体自由的基础上,以通过议程设置、提供新闻通稿的方式,有策略地对媒体进行引导,使政府的观点通过新闻媒体影响公众,左右舆论。具体来说可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新闻及评论进行舆论指向的渗透;通过专题讨论层次的不断深入进行公众意向与情感的引导。

5.通过整合传播,形成媒体间的合力。政府在整合传播中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实现媒体融合,取长补短,强化传播效果。要使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补充、相互借力,形成各种媒体之间的合力,以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推动突发事件的顺畅解决。

网络舆论的引导。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强大。网民在突发事件中借助网络平台交换信息、表达意见,进而影响社会舆论走向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在2009年和其他一些突发事件中,现场民众和网民非理性情绪抬头,①容易产生群体激化,造成事态恶化。因此,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抑制非理性和极端言论势在必行。

1.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及时权威信息。一方面平时就要完善政府电子政务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中要第一时间在政府网站及主流媒体的新闻网站准确、及时权威的真实信息并不断更新,政府网站更是要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及时与网民进行实时交流,及时回应网友提出的各种问题,让网民及时了解事情真相、事态发展以及有关部门正在采取的措施。政府网站的网络编辑,要重视“议程设置”,切实引导好网络舆论,来增强政府正面引导舆论的能力。

2.重视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用网民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网络舆论引导人员对言词过激的言论要及时给予提醒,对错误的意见要及时予以删除;对有争议的意见可以组织网民开展互动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组织专家学者发表意见来引导舆论。在具体引导的实施中,要注意引导的方式与技巧,要寓引导于平等、尊重态度的沟通中,比如对网络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和过激言论可以采取措辞温和的跟帖、评论等方式进行引导,避免出现生硬的驳斥。

3.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网民中广泛提倡社会公德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减少和杜绝、传播虚假消息的行为。

谣言的预防及处理。谣言的肆意传播是导致突发事件恶化的重要原因,谣言可在一定阶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给突发事件的处理带来巨大影响。因此,谣言的预防及处理非常重要。在网络时代,预防谣言就要加强网上监督,对恶意言论要高度关注,必要时可向网监部门报告进行删除。在谣言产生之初,就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传播,公布真实情况,增加事情的透明度,如迅速通过官方网站及时传达权威信息;邀请主流媒体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邀请相关专家发表客观公正的意见;召开新闻会通报事件真相;同时注意通过扩大信息量的方法来防止歧义产生。在向公众最广泛地公布事实真相的同时,还要找到刻意的造谣者,使其不再四处传播谣言,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谣言,保证舆论的正确走向。

(三)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舆论导向实施的有力保证。有力的舆论监督能够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疏导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增加政府公信力,有利于舆论的引导。要做好新闻舆论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

新闻舆论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公众意见的媒体表达,是现代传播条件下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它可通过反映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诉求,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民意统一起来,以达到消除、化解社会不满情绪,促进社会问题稳步解决的目的。新闻舆论监督必须从权利束缚下解脱出来,具有责任感与自,才能更好地进行监督。

社会舆论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是普通公众通过多种渠道对政府突发事件处理等一系列国家和社会事务问题进行的监督。目前社会舆论监督更多的是通过网络进行,网络舆论监督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舆论环境,同时反作用于传统媒介,使舆论监督产生了更强的作用。社会舆论监督必须注意监督机制的建立,否则会引起舆论的走偏现象。

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要强化舆论监督,一方面必须建立权力制衡体系,另一方面必须完善新闻法、舆论监督法等立法。2007年通过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公民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利。2008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保障工作的通知》,明确保障了新闻记者的采访权、表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对于促进舆论监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政府舆论导向机制的建设要求政府要在公开信息、重视媒体、接受监督的理念指导下,做好三个方面,即预警、调控、监督;关注三方需要,即公众、媒体、政府;做好两个监督,即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其中,尤其要加强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采集、网络舆论引导以及政府官方网站的信息传播。(本文为2009年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突发事件中政府舆论导向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9SH12)

注 释:

①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09年12月22日。

(作者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副教授)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数字时代电视新闻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论当代电视文化的媒介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