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导向需求

时间:2022-10-02 02:32:15

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导向需求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处在深刻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均以自身利益诉求为出发点,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尤其是面对重大事件,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日渐成熟的公众信息行为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以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运用了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重庆打黑除恶行动进行并深入的过程中,政府、媒体与公众三大主体的议程互动情况,进而探讨了在重大事件中舆论导向需求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舆论导向 议程互动 “打黑除恶” 重大事件

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世界经济论坛也在这年出现一份报告:“腐败将在未来的时间里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最大挑战。”13年后的今天,重庆勇敢地接受了这个挑战。

2009年6月15日,重庆市公安局召开新闻会,宣布启动打黑除恶专项行动。10月29日,市政府召开新闻通气会,“截至10月28日,共抓获涉嫌黑恶及其他犯罪人员共2954人,缴获各类枪支79支,子弹1482发,手雷4枚,管制刀具221把,冰毒62.01公斤;查封、冻结、扣押涉案资产17.43亿余元……重大涉黑团伙……160多名骨干成员全部被缉捕归案。日前,检察机关已批准逮捕814人,涉黑恶案件36件327人……”

理论背景与取样

理论背景。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①,安全的需要指“人们寻求依赖和保护,免除危险和威胁,希望有稳定安全的生活保障,并且能够受到保护,有效地避免焦虑和恐怖,维持自我生存的需要”。打黑除恶作为平安重庆建设的重要内容,正践行着服务型政府的诺言,给人民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公众出于对安全的本能需要,也竭力维护自己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权。媒体作为公众了解世界的窗口,更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做好沟通上下情的本职工作。

随着传播科技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兴起,信息的和传播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权。三大主体正是基于各自对安全需要的不同价值判断,积极设置议程,形成不同的舆论场,不断碰撞互动,使舆论大潮向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方向前进。

研究方法及取样。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媒体传播内容进行横向比较,揭示不同媒体信息传播的个性和共性;分析传播内容,从呈现的主题来推断传播者的关心、态度及价值;探究公众议程的内容,考察其倾向,揭示他们的需求、关心等。定量统计分析后,再用思辨性方法对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导向需求进行总结。

在搜索引擎里输入“网址大全”,从结果中随机抽取10个网站。统计各网站排名前5位的“新闻”、“论坛”(或“社区”),各选取得分最高的两个新闻、论坛网站作为研究对象,即新浪新闻和搜狐新闻、天涯社区和百度贴吧。

操作发现,新浪、搜狐有专题,样本较易获得。百度贴吧有一个“重庆打黑”吧,取其全部有效帖子为样本。样本的时间范围均为2009年8月~2010年1月15日。天涯社区,系统不提供历史记录(查询时间:2010年1月15日,15:56),遂放弃。考察排名靠后的猫扑大杂烩,无主题分类,不便进行样本采集。

三大议程的辨析

本文认为打黑议题的形塑涉及以国家机关为代表的政策议程、以传统媒体及其网络延伸为代表的媒介议程和以网络论坛为代表的公众议程。

“政策议程首先要确认‘值不值得、应不应该’解决某一问题,对与问题有关的客观事实作出明确的主观认定,本质上更倾向于是一种行动议程。”因行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政策议程从6月15日后,采取阶段性的方式。梳理各媒体的报道,政府机构内部的相关会议只有7月31日的通报会和9月19日起的成果汇报展。面向媒体或媒体人的直接信息传递有:8月8日文强落马、8月17日曝光进展、10月16日介绍最新情况、10月21日的媒体通报会。直到10月29日,市政府举办新闻通气会。此后的审判情况,主要由法院来设置政策议程。至此,政策议程占领了舆论高地。

媒介议程最初扮演着提供、传递议题的角色。随着行动的进行,尤其是网络媒体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开始以其独特的视角,竭力挖掘一系列相关新闻,把对事件的思考引向纵深,放大了议程的影响力。进入审判阶段后,对于各案件的报道及剖析,特别是在“造假门”中,为公众提供了比较客观的评论和具有深度的思考角度。媒介议程站到了“意见领袖”的高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着主流意见,并引发广泛的社会思考。

在政策议程和媒介议程的基础上迅速形成公众议程。因涉及社会热点,具有普遍合理性,回帖数量和持续时间都不同程度地增加,公众议程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影响力逐渐扩大,释放出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

政府、媒体与公众的议程互动

行动启动――第一次对媒体的会议(2009年6月15日~8月16日)。政策议程最初以新闻会的形式对外传播,以实现与公众交流信息的目的,同时争取民众对政府的理解与支持。新闻会“本身也起着象征信息重要性的作用”。一个多月里,媒体的报道微乎其微,公众获得的相关信息几乎为零。直到8月7日,市纪委有关负责人向媒体证实文强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至此,媒体和公众都对打黑有着强烈的信息需求,两大新闻网站均从8月14日起出现相关报道。此阶段,三者的互动并不存在,但已有了萌芽的迹象。

究其原因,本文认为:(1)行动本身特殊性和复杂性的性质,决定了官方对此守口如瓶;(2)媒体存在一定的“刻板成见”,没有觉察到此次行动专项性的决心、强度和力度;(3)直接的黑恶势力的受害人毕竟是少数,且也没有通畅的渠道和适宜的时机将分散的民怨凝聚起来。

曝光进展――成果展――新闻通气会前(8月17日~9月19日~10月28日)。8月17日,各媒体参加市公安局一个重要会议后,均在重要版面刊登了67名犯罪嫌疑人的照片、姓名及涉嫌的罪名。传统媒体设置的议题,经网络迅速扩大、发展,形成了共同的媒体话语和媒介议程。由于事件性质及信息源的特殊性,媒介议程主要停留在对官方公布的涉黑涉恶人员的背景、犯罪活动等报道上。但出于职业敏感,媒介议程的设置逐渐以媒体的专业视角进行深度性或调查式报道,开始显现出重要的导向作用。9月17日,在市政府自主新闻会上,与会记者提出“‘打黑除恶是否能够持久’、‘……被,……消息是否属实’、‘打黑除恶……是否会对重庆的经济造成影响”三个问题。发言人文天平对此一一作了回答,还主动提供一条涉案官员的消息,强调在时机适当的时候,将召开专题新闻会。他还提到BBC记者在门口拦着他追问。可见,政策议程和媒介议程已经开始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并逐渐升温。

“重庆打黑吧”在媒介议程的影响下于8月28日建立,反应迅速,议论较集中和自由。随着议题的增多,内容和角度不断变化,公众被激起浓厚的兴趣和热情,纷纷参与讨论。两者的基调和立场基本一致。尽管公众议程设置发挥了网民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形成了比较广阔的舆论空间,但也正由于公众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充分自由地表达意见,使得公众议程不够深入。网友的意见趋于简单、极端化,多是对行动本身表示支持,对涉黑人员表示痛恨等言论。9月19日起的阶段性成果展,警方对打黑信息的仍很谨慎,拒绝所有媒体的采访要求。但成果展的消息被“暗访”后,媒介议程为公众议程提供了更能激发其兴趣的信息来源、参考架构等。

10月16日,在出席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年会前,向媒体代表们介绍了重庆打黑的最新情况。此后,网民踊跃跟帖表态,政策议程与公众议程在政策主体的引导下开始出现互动。

10月21日,市委宣传部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行动的有关情况向媒体通报。政策议程和媒介议程的互动升级。

综上所述,三大主体的议程最初呈现“两级传播”的特征。政府和媒体出现简单的互动;公众只是单向度接受媒体信息,并开始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设置议程。后期,网络论坛和政府开始有了相对间接的互动。总之,此阶段,三者的互动态势呈螺旋式上升状态。

新闻通气会及以后(10月29日~2010年1月15日)。本着信息公开的原则,10月29日的新闻通气会详细通报了打黑除恶工作的基本情况,并进行网上同步文字直播。政府是真正的还政于民,充分尊重和体现民众的意志,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以争取民众的支持。通过新闻会,协调了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树立了政府的形象。政策议程在适宜的时机被设置,为媒介议程和公众影响提供议题,很好地引导了舆论。

就媒介议程而言,国内外各大媒体都积极参加此次新闻会,新华网重庆频道还进行了视频现场直播、图片同步发送等,提高了传播效果。

政策议程的巧妙设置,媒介议程迅速扩大其影响力,并在后续报道中将其强化。公众实时接受前两者的信息,网民间广泛参与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浪潮。

论坛上发表的观点、意见和建议等,又被媒体所转载或者综合整理包装后进行报道。将其传达到政府,并且又引导公众对新的议题进行热烈讨论,最后形成三者的合力。

由此可见,几乎与通气会同步,政府、媒体与公众的议程互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而且舆论表现得高度一致。

媒介间议程比较:(1)分别对两大新闻网站的全部新闻按每月的报道总量进行统计(2009年8月~2010年1月15日),截至9月中旬,两者报道数量的趋势基本吻合。随着涉黑案件的陆续审理,新浪的报道数量急增,达到了顶峰,而搜狐的报道出现了一个微小的波动。10月中下旬,围绕着通气会的召开,新浪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后,报道量有所下降,而搜狐持续缓慢增长。到11月中旬两者报道数量的趋势又趋于重合。此后,态势基本一致,均在12月中旬达到新的报道高潮。此时,恰恰是“造假门”闹得沸沸扬扬的时期。(2)将报道主题分为律师、推广打黑、打黑行动、打黑英雄、涉黑人员、审判情况、思考建议、李庄案和其他。新浪和搜狐的相关报道主题的内容基本相同,从数量来看,都对审判情况较关注。综合以上报道数量和主题的分析,本文认为前期两者出现较大差异,主要是由于媒体基于自己的主观价值判断,对形势评估不一的结果。共同话语的形成是与公众议程互动的结果。媒体掌握到舆论大潮的正确方向,相互碰撞后趋于融合,形成舆论共振。同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社会各界都对民主法治的建设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热情,体现出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此外,从新浪的报道来源还可得到,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月的报道量分别为0、1、93、63、120、38篇和3、8、129、43、111、46篇。很明显,议题最初由传统媒体流入网络媒体。随后,两者的互动愈演愈烈,议程在两者之间来回流动,共同影响公众议程的设置。至于媒体融合以及视频新闻、综述等问题,本文还将进行深入的实证探讨。

媒体与公众的议程互动:(1)“打黑吧”帖子量与新浪报道量的趋势基本相同。但12月中旬以后,公众议程的讨论持续高涨。同期,主题量趋势与媒介议程一致,但对同一主题,回复帖子增多,说明针对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公众希望广泛地进行深入讨论。公众议程最初确实受到政策议程,尤其是媒介议程的影响。但经过几个月的交锋后,公众变得理性,具有自己的判断,对问题的思考进入纵深。(2)梳理内容发现,公众较关注的主题有推广打黑、打黑行动、打黑英雄、涉黑人员、审判阶段、希望处罚、思考建议和其他。相应主题与帖子数分别为52、37、57、45、22、11、114、16篇和450、250、423、171、117、95、557、89篇。可见公众较关心的是“推广打黑”、“打黑英雄”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建议”等,而媒体报道偏重于“审判情况”。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正体现了媒体传递信息的本质。公众了解到相关信息,开始自己思考,发表各自意见,并进行交流。主题为“重庆打黑思考”,就有38篇回复帖子。它提出“是否意味着政治改革序曲奏响”的思考,并提出建议――“实现民主”。

案件审理阶段(9月中下旬~2010年1月15日)。两大网站对此几乎聚焦于两点:对案件庭审情况的客观报道;围绕“造假门”事件引发的相关报道和思考。对于前者,“客观、真实、公正、全面”的报道是对传媒的本职要求。后者,不仅再次掀起舆论浪潮,还引发了对舆论监督等重要问题的思考。

2009年12月14日,“一起国内罕见的涉黑案件‘律师造假门’被曝光。‘捞人’律师李庄涉嫌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被批准逮捕”。这条新闻是以精确到分的程度播发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各方的热议与思考,引起了对律师职业操守、刑辩律师困境等的思索。媒体及时发表政府、专家学者等的观点,引导正确的舆论。并没有出现让人担心的“媒介审判”,尤其是对这么敏感的话题。政府、媒体与公众再一次形成互动,共同促使案件的审理顺利进行,表现出舆论的进步性。

重大事件中的舆论导向问题

在重大事件中,面对各方的导向需求,尤其是三大主体,舆论引导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监督对象,应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并努力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或政策措施,掌握话语权,引导主流舆论,实现与公众真正的利益融合。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如实、及时地传递信息,引发进而引导正面舆论扮演好桥梁的角色,树立好政府的形象,并使上下情及时交流。作为数量巨大的公众,应在平时提高媒介素养,树立接近与使用媒体的意识。面对重大事件,不盲从、不恐慌,积极主动地从政府官网、主流媒体等渠道获得信息。只有三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实现信息最优化传播,保障社会的信息需求。从而保证事件朝着民意、民利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建设民主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注 释:

①20世纪40年代在其著的《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出它们是逐级发展的。

参考文献:

1.《法制日报》,1997年12月18日。

2.《重庆市打黑除恶专项行动新闻通气会》,www.cq.省略/wszb/UserShow.aspx?ID=54

3.刘亚丽:《需要层次理论与网络心理需求关系探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7)。

4.战建华:《中国的政策议程分析――以公众议程为视角》,《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

5.周莹:《新闻会:政府传播的重要形式》,《新闻知识》,2004(12)。

6.《2009年9月自主新闻会》,www.cq.省略/wszb/UserShow.aspx?ID=53

7.《重庆涉黑嫌犯龚刚模主动向警方检举律师造假》,www.省略/

(作者为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从“中华女”事件舆情裂变谈媒体的“权力异化... 下一篇:数字时代电视新闻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