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会均等视野下的课堂交往

时间:2022-10-21 09:43:01

教育机会均等视野下的课堂交往

摘 要:伴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人们日益将视角转向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上。课堂是教学发生的主场地,课堂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是教育机会均等的微观层面。本文将对教育机会均等、课堂交往、教育机会均等与课堂交往的关系进行阐述,论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交往过程中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及其原因,并提供课堂交往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课堂交往;机会均等;师生互动

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育制度道德合理性的尺度之一。我国的教育法中也规定到:公民不分民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就字面意义而言,是指,使来自不同地位出身的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那么,教育机会均等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从静态角度来看,教育机会均等就是使公民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享受平等的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从动态角度来考察,教育机会均等包含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三层含义。[1]如果说静态的教育机会均等就是教育起点平等,这可以用同等的入学机会来保证,那么教育过程的平等用什么来保证呢?课堂是教育发生的主场地,将教育机会均等微观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论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交往过程中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

一、对课堂交往的认识

(一)交往与教学的关系

交往,即交流往来。就如人只有在社会中才成为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态》中说,“迄今为止的交往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个人交往,而不是作为个人的个人交往。”[2]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认为,交往行为乃是一种主体间通过符号协调的相互作用,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所以,可以认为,交往是共同存在的主体间的互动交流、理解,当然,主体包括个人和群体。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叶澜教授也曾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3],因此,可以说,交往是教学的本质,用交往来审视教学,并改进教学,最终达到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课堂交往模式及权重

课堂交往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课堂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理解。需要注意两点:1、课堂交往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间交流互动的过程。2、课堂交往有着不同的课堂交往模式。

国外的学者对课堂交往模式有较多的关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安德逊和拜德尔提出课堂交往的三种形式:Emitter-Lister、Target-Target、Audience-Player。[4]我国的吴康宁教授等人通过研究,发现除安德逊和拜德尔的三种交往形式外,还存在一种Guide-Learner的交往方式。

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控制者,师生间交往行为的发生不取决于学生而是取决与教师,教师占主导地位,具有主控权利;另一方面由于课堂交往时间有限,势必会出现不均等的问题。

二、课堂交往中的不均等现象及其归因分析

(一)不均等现象

教师并非给与所有学生同等的交往频率、交往内容或同等的交往态度、情感,相反,常常会出现一些差别待遇。具体表现为:

1.交往频率 教师常常是有选择地进行师生交往,这在课堂提问上有明显的体现。有的学生在一节课中会被多次提问,有的学生则无人问津,连一次回答的机会也没有,即使在提问频频的课堂上,也会有部分学生被冷落。

2.交往时间 不仅不同学生与教师进行交往的机会和频率不一样,而且在一次交往所能持续的时间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给与部分学生较少的思考与表达时间,缺乏耐心,而对有些学生则表现出更大的耐心,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

3.交往内容 教师通常给不同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如果教师是为了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无可厚非,但有些教师是出于“歧视”。

4.交往关系 这是指教师与不同学生交往时,对学生的期望、情感态度、方式方法、使用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从上可见,教师在给学生提供交往机会频率,分配交往时间和内容,构建交往关系时,是有所不同,有所偏向的。

(二)归因分析

1.教师的选择往是产生课堂交往不均等的主要原因

学生是具有差异的个体,教师往往以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念来给学生贴上各种类别的“标签”。因此,在课堂交往上,有些教师实行选择往,使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失衡。这种选择往往是依据学生的“物理因素”和“精神因素”来确定的.

(1)物理因素――学生的性别

布罗非和艾弗森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小学教师大都认为女生比男生成熟,比较容易教导和比较合作,且她们比较安静也比较细心,能在较长时间坚持学习等,因此小学阶段女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交往机会多于男生。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现象又是倒过来的,即教师认为男生更聪明,有发展潜力等,更喜欢与男生进行课堂交往。

(2)精神因素

a.学生的成绩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命根”,以考分来衡量学生的评价标准仍如疾病一样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这样必然使高分数的少数学生特别受教师的器重,而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成了分数的牺牲品。因此,成绩的高低加剧了师生交往的不均等。

b.学生的职务

班干部在班级工作中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在学生群体中威望较高,在课堂交往中积极与教师配合。因此,教师常常有意无意的愿意与这样的学生交往。同时,当学生感到这种光环效应时,他们会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交往中,这样造成的不均等是不言而喻的。

c.学生的参与倾向

在一项科任教师的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影响教师选择的重要因素。教师在选择时首先考虑的是积极参与的学生,而对于不愿参与课堂交往的学生,教师该如何处理?除了学生本身的意向性之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交往。因为理论上证明,通过课堂的语言交往,学生与教师可以实现一种成长体验。

2.班级授课制是产生课堂交往不均等的客观原因

班级授课制使教育效率成倍的增长,但随着发展,其弊端也日渐暴露,成为影响师生交往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一个教师难以在一个时间里照顾所有的学生。缺少对每个学生的关心是班级授课制不可避免的缺陷。

3.单一的评价标准更进一步加深了师生互动的不均等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可谓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真实写照。“分数”依然是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校的办学水平的唯一的可操作性的标准。教师按照所谓的“精英”去筛选人才,事实上排斥了普通人受教育的机会,使相当多的学生丧失自信心,带着失败的心态离开学校。

三、解决课堂交往中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展的产物。它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实行分层教学,给每一个学生必要的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时间,促使有差异的学生的普遍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教育理念

所谓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树立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在课堂交往中的实现。

(二)改进教学教学组织

1.将全班同步学习与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教学组织形式交替使用

课堂时空管理应该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觉调控,老师应在这方面给予有力的指导和引导,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在课堂中互相关心、互相支持的需要,让学生享有证明自己掌握和胜任学业的机会,享有学习和使用决策的机会,享有影响环境、影响他人的机会。

2.学生评价制度的创新

应树立现代学生评价标准,即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就总体而言:要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以质性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

3.实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和评价分层等。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不同情况,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策略,支持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感受成功的欢乐和自豪,从而促进教学,促进课堂交往,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三)加强师德建设

良好的师德能使教师具备博大的爱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师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职业素质和艺术素质,进而增进融洽和稳固师生关系,有利于有效的课堂交往,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特别要培养对学生的爱心。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交往中的教育机会均等。

参考文献

[1] 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7.

[3] 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2.

[4] Raymond.S.Adams&Bruce.J.Biddle(1967):Realities of Teaching.

[5] 高凌飚.课堂交往的观察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3(6).

上一篇:如何培养职高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下一篇:浅谈中职幼教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