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元素入手,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时间:2022-10-21 08:50:45

从语言元素入手,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再没有比学生不想写更可怕的事,不想写就是言说冲动的冷却,言说兴趣的冬眠,言说欲求的屏蔽。这种以人的本性、内在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的生命关怀为基础的言说冲动、言说兴趣和言说欲求,才是最为本源、根本的言语生命动力。因此,从语言元素入手,唤醒学生沉睡的言语生命欲求是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激发兴趣,建构言说之弦

小学作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以词语为构件,以思维为主轴,以兴趣和情感为驱动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要把激发儿童的作文兴趣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堂上,拨动学生言说之弦,以共同的深度情感体验、共同的心理刺激历程以及共同的言语生命欲求,为学生之间、为言语主体之间寻求共通的言语表达意象、言语表达方式乃至言语表现状态提供最为自如也最为恰切的机遇和平台。比如我在指导学生习作《一场辩论会》时,一进课堂,我并没有抛给学生一个生硬的作文题目,然后有板有眼地指导习作,而是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以轻松、愉悦,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聊开了:“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学生当然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我就进一步提出:“看电视有好处吗?”这时教室里就出现了一阵骚动,回答的声音也参差不齐了,有的同学说看电视有好处。有的同学说看电视没有好处。于是我抓住契机,接着说:“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很好,你们想讨论这个话题吗?”又是响亮地回答“想”。此时,我在课堂上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了,对学生提出了要求:“下面请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各组由组长分成正方和反方,认为看电视有好处的为正方,认为看电视没有好处的为反方,要讲清楚各方观点的原因,即为什么你认为看电视是有好处或为什么你认为看电视没有好处,还要以事实为依据。”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叽叽喳喳地说开了。其实,一场辩论会已经拉开了序幕。通过同学们的讨论,辩论会进入高潮,正、反双方各持己见,都以充实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说:“看电视有好处,因为看电视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比如《蓝猫淘气三千问》《神探柯南》等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有的同学说:“看电视,没有好处,影响了视力,而且迷上了电视也会影响到学习。”……正反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全都振振有词,同学们完全沉浸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时间差不多了,我鸣金收兵,给以小结,告诉学生看电视要有时间,有选择地看,这样才是有益的。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我们要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最后,我一语道破作文的要求:“今天,同学们精彩的辩论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这精彩的情景再次展现,能行吗?”此时的学生兴趣盎然,能说不行吗?这样一节作文指导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既让学生乐于写文,又让学生会写。

这种言说的谐振,既是每个言语主体的内部重构,又是言语主体之间的重构,在辩论过程中的交流、倾听、吸纳、修正,成就了学生自觉自愿言语表达的兴趣。

二、潜心观察,激活言说冲动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观察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没有充分的吸收,就无从表达,要充分表达, 就必须集中吸收,只有观察细致,才能表达具体。因此,观察是汲取写作材料的奠基石。要把观察到的事物经过大脑加工转化成要表达的语言,内化语言,并转化成学生自己的言语,就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对语言进行组织。交流的过程使思维有序化,使语言具有流畅性,同时也为下一步动笔时语言的条理性作好铺垫。

记得那是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带着同学们到马尾罗星塔春游,孩子们嬉戏游玩了半天,激情开始“退烧”,三三两两地瘫倒在地上。我看到这副模样,灵机一动,就大声嚷到:“同学们,看到身边的绿草吗?草丛中有一种小草叫‘勾勾草’,你们知道这种草有几片叶子吗?”孩子们一听,好奇心促使他们一个个拨开草丛数了起来,“三片”,大家异口同声喊了起来。“对,观察得真仔细。”我表扬了他们一下,“不过,你们知道这勾勾草有的有四片叶子,四片叶子的勾勾草很少,谁能找到呢?”这下可热闹了,孩子们忙着找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小朋友高举小手,一路向我飞奔而来说:“老师,老师,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有四片叶子的勾勾草。”孩子神采飞扬,可想而知内心的喜悦。“老师,我也找到了一片,老师,我也找到了一片!”不时就有一个小身影向我飘来,手里挥舞着勾勾草。“老师,我找到了五片叶子的勾勾草,我找到了两片叶子的勾勾草。”一只小手高举,几个身影簇拥,孩子们在共享成功的快乐!“老师,勾勾草叶片像爱心。”“真的真的,像爱心。”孩子纷纷看看自己手中的勾勾草。“你们看,只要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文没问题,对吧!”我对着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笑眯眯地说道。罗星塔脚下热闹非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孩子们从现实生活体验中谈开去,这好似“信手拈来”,却又是“有意为之”。学生思维活跃,兴致勃勃地进入角色。观察,让孩子们收获了几分的快乐;观察,激活了孩子言说的冲动。

三、实践体验,唤醒言说欲求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新课标明确提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果平时的学习、生活没有积累材料,就无话可说。丰富作文素材,就要时时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实践体验中唤醒言说欲求。

在一次单元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和查找资料,对家乡的环境有更多的了解。可以汇报环境受到哪些污染,为了改善环境,人们做了哪些工作。我们能为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谈谈自己对保护环境的建议及怎样保护环境。我根据学校附近有一条白马河穿过台江,由于环保意识的滞后,白马河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以“关于白马河环境的污染”的调查为课题开展活动。先让学生观察白马河受到了哪些污染,然后再了解白马河受污染的原因,最后引导孩子们探究治理污染的方案,以及思考自己为保护环境应该做点什么。学生通过向身边长辈的了解,知道了白马河曾经是一条清澈的河流,两岸绿树成荫,水中鱼儿嬉戏,人们可以在河中洗衣、洗菜、喝水、游泳。如今自己目睹的白马河已经面目全非,垃圾堆满岸边,污物漂浮河面,黑色的污水不时散发出恶臭。学生眼前的白马河和昔日的白马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能不为此感到惋惜吗?为什么白马河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究其根源,就是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学生有了深入了解生活的基础,必然会产生对破坏环境的憎恶之情和对保护环境的热爱之情,从而明确了自己今后应该怎么保护环境。

学生课前多渠道地收集和阅读资料,获得了大量信息,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此时,原先储备的有关知识被激活了,当然,被调遣的语言并不是原样不动地来表达思想的,言语主体还要根据需要重新组合和编排,以新的言语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们在实践体验中得到了乐趣,那看似简单的实践体验,不正是为这节课训练学生精练语言文字作铺垫吗?真可谓“润物细无声”。这个发人深思的实践体验,把你引向教学的更高境界,领你登上高处,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快乐。?

上一篇:艺术地提升学习力——“诱惑” 下一篇:重视自主探索 培养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