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在认数教学中的“思与行”

时间:2022-07-22 01:33:21

操作在认数教学中的“思与行”

“操作”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指人用手活动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技能,含义很广泛。一般是指劳动、劳作,或者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领操纵动作”。在数学教学中,操作可以理解为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并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小学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谈谈对“操作”活动的思考与实践。

一、操作是否影响课堂教学

一年级是孩子身心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他们一只脚迈进童年,另一只脚还在幼年,身体进了学校,心理还依恋着幼儿时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好奇、好胜、好动、好玩、好模仿和富于想象,常常表现为对周围的事物新鲜、好奇和不理解,课堂上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自觉性差。因此,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会影响教学效果。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正因为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才更容易吸引他们参与,课堂上适当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起教师的单一讲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只看到事物直观形象的一面,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缺乏对事物抽象的认识。可以说动手操作活动是架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一座“桥梁”。动手操作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如在《认数》的教学中,把“小棒、计数器”引进课堂,紧紧抓住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发现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乐此不疲,思维能力显著提高,让原本抽象的“数”在一定程度上具体而鲜活起来,让数学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二、学生会了,是否还需要操作

数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教学分“0~10”和“11~20”两个单元,不少教师认为“0~20”这样的数一年级小学生基本上会认、会读、会写,这部分教学内容很简单,没必要让学生去进行“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的确,学生认、读、写这些数并不困难,但要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不容易,而这是教学的重点。因此,认数教学中让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学生经历认数的过程,才能体会数的意义。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形象地展示了“一”和“十”的关系:10个一是1个十;并让学生边捆小棒边说“10个一是1个十”,把动手、思考和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并反复进行几次,逐渐建立“十”的概念;再让学生摆12根小棒,有的学生摆成1捆加2根、有的学生1根1根地摆出12根,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到这样摆(摆成1捆加2根)的特点和好处,并感受12的意义;最后再把摆小棒表示的数过渡到计数器上,让学生体会计数器上“个”和“十”的意思,体会不同数位上的数有不同的计数单位。这样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数的组成,体会数的意义。学生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

三、怎样的操作才是有效的

1.操作前充分准备

“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准备是操作活动有效的前提。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使操作活动高效开展。一方面是“物质”上的准备。教师提前告诉学生要准备的学具,并为学生准备一些学具备用。如《认数》一课,需要准备好小棒和计数器。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准备,这也很重要。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要求“在计数器上拨16”,要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动手拨算珠,应该先想一想在哪里拨?拨几个算珠?有了充分的“物质”准备,明确了操作的目的和指向,才能充分发挥操作的功能,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2.操作中适当引导

学生进行操作时,教师要掌握好契机,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不过不是直接把最简捷、最简单的方法、结果直接告知学生。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学生让摆12根小棒,发现有的学生摆成1捆加2根、有的学生1根1根地摆出12根,这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使他们体会到这样摆(摆成1捆加2根)的特点和好处,并让学生摆一摆,再让学生摆20根小棒,学生很快地摆出2捆。有效的操作活动离不开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自发、无目的的操作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3.操作后及时评议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们的某种行为出现后,如能及时给予恰当的分析、评价和反思,就会让他们心理上产生满足,形成良好的心境,并使自己的行为主动向更高层次努力。因此,在学生进行操作之后,应及时反馈评价。在积累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表象,用语言进行概括总结,提升认识。如教学《认识整十数》时,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80,操作之后进行交流,学生大多说:“在十位上拨8个算珠。”有一个学生这样说:“我在刚才(60)的上面又拨了2个算珠。”这位学生描述自己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正是下一节课“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内容。可见通过反馈评议表达,为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平台。?

上一篇:走好“三步”,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下一篇:如何树立职场“电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