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22-09-09 08:27:43

小学语文中高段习作教学策略初探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纵观《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中高段(3至6年级)习作目标与内容的界定,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1)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乐于表达和交流;(2)要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积累语言材料和习作素材,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3)中段能用简短的书信,高段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及常见的应用文;(4)学习修改习作,高段要求能主动与他人交换着修改; (5)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高段要求有一定的习作速度。小学是写作的起步与练习阶段,教师应扎实把好“积累关” “指导关” “评改关”,想方设法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促使学生“想写” “能写” “写好”,积极开创“爱写” “乐写” “会写”的良好局面,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扎实打好写作基础。

一、渠清为活水:习作出彩要“备料”

苏轼有一句关于读书作文的名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无独有偶,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位大家所言均揭示了积累对写作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积累?积累些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植生活,学会观察辨析

叶圣陶说:“作文这回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日常小事及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引导观察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及生、老、病、死等社会现象;按学生的认知特点螺旋式引导,使学生逐步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同时教给学生比较、剖析等方法,使其能在全景式扫描生活过程中抓住特写镜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2.聚焦书刊,学会阅读汲取

阅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阅读让学生逐步理解他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是写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聚焦教材,更应该引导学生聚焦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可以自制个性化的“摘抄本”,给每天摘录的好词佳句营造温馨的家园,并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好词佳句的诵读。利用微型阅读课、班级读书会等大声朗读在书报杂志中读到的好文章,教师适时从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使学生不仅能欣赏美文,还能从中借鉴写作方法,汲取习作经验。这一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借鉴范例的过程。

3.热衷写话,学会记录收藏

写话是低段的习作要求,但对于高段学生来讲仍不失为记录灵感的有效手段。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头脑中闪现一种灵感,这种灵感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就再也捕捉不到了。所以随身准备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想写即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随性而记,往往最能抒发真情,记录精彩。一段时间下来,对记录的话进行整理和归类,再分门别类地进行收藏,积累写作所需的第一手资料。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好的积累习惯一旦养成,对文章就会理解得更透,对生活也感悟得更深,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二、巧干捕雄狮:习作出彩得“得法”

有鲜活而有个性的生活体验,并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可以促成学生尽快摸到写作的门道,提升写作能力。特别是在写作的起步阶段,更需要写作方法上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1.巧取材料,立新意

(1)自主选材,放而不纵。小学整个习作教学实际上是老师引领学生从不自主、半自主作文到自主作文,从给材料作文到独立选材作文的过程。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来讲,如果积累工作做扎实了,完全可以引导其进行自主选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写作范围内自主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符合内在需要的内容来写。对于学生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的选择,教师要做到放手但不放纵。

(2)生活选材,倾而不倒。叶老先生有言:“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习作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和习作结合起来,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回归生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世界。利用其积累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元素,触发其情感流露,使习作平中见奇,别具一格。

(3)多样选材,泛而不滥。丰富多彩的生活,决定了学生习作选材的多样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筛选出自己感受颇深、影响较远、别有见地的人、事、物写下来,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即使同样的生活内容,也要写出不同的体会和感受。

2.敞开心扉,乐表达

(1)淡化要求,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经历了开拓思路、自主选材的过程后,学生的表达欲望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这时,教师如果能再点一把火,开启学生的心扉,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尽情表达参与学习活动后获得的独特的自我感受,个性化的习作就会水到渠成。

(2)交流碰撞,捕捉灵感。“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后就各自有了两种思想。”在学生独立选材的基础上,让学生与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开展交流,可以在思想的碰撞中,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获得启发,捕捉灵感。学生的习作思维很多时候就是被激发出来的。

(3)掐准时机,引吐真情。畜势待发,迸发出来的力量会更强大。当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制约到一定程度时,一种跃跃欲试的表达状态就会出现,这时老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习作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交际情境,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他们习作的冲动。当学生感受深刻、情感充盈时,语言就会自然流于笔端。

三、千锤出深山:习作出彩需“打磨”

“善作不如善改。”学生的初稿完成后一般都不能尽善尽美,或者文句不通,或者结构不当……这些均须通过评改加以解决。传统的评改做法是老师说了算,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是被动和压抑的,不利于学生整体习作水平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该怎么还学生习作评改权呢?

1.生生探讨式评改

学生的习作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学生有权利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课堂上可把机会让给那些自愿展示的同学,让他们上台朗读或互相传阅自己的作品,之后大家交流彼此的感受。通过自评、参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写好习作是自己的内在需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他人习作中的优点,从而获得启发,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家长建议式评改

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也参与评价,不仅能更好地督促学生修改习作,而且可以以此增进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间的联系,更及时地沟通信息。习作课后,可要求学生把习作读给父母听,请父母为自己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请父母为自己修改后的习作打分等。例如,五年级写“一个我最熟悉的人”,好多学生都选择写家庭中的一员,修改这样的习作,父母比老师更有发言权。

3.教师协商式评改

当然习作评改也不能一味放任学生自由修改,或全权由家长负责,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而家长平时又忙于工作。所以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的基础上,老师可挑选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先与习作者本人进行“一对一”交流评改,而后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讨修改,使评改真正收到实效。

凡事贵在坚持。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融入新课程理念,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对习作素材的积累,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习作评价。相信,如此坚持,定能让支支“稚笔”开出属出自己的“绚烂之花”。?

上一篇:用心雕琢细节 下一篇:读思并重——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