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自主探索 培养创造能力

时间:2022-10-13 11:59:19

重视自主探索 培养创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教师应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计算、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因此,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励探索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自主化、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造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应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情景,在情境中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因此,在教学新知时,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醒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一上课老师便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看谁能难住老师的活动。”老师又说:“只要同学们说任意一多位数,老师能立即说出它是否是3的倍数,而且凡是3的倍数的,老师还能看着这个数很快说出一连串3的倍数的数,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多位数计算一下,然后提问老师。”于是,同学们经过计算,争先恐后地提问老师,想“难”住老师,结果老师不仅说得快,而且说得对。此时,老师不要急于说出快速判断的方法,而是适时反问学生,老师为什么很快就知道哪些数是3的倍数,哪些数不是3的倍数?从而引导学生根据计算过程和结果自己去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浓厚兴趣。

二、动手操作,自主明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突破教学难点,可采用 让学生实际操作的方法,手、口、脑并用,促使学生掌握法则,熟练演算过程,达到自主明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笔算“56-18”时,可将全班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摆56根小棒(5捆零6根)。老师提问:从56根小棒里去掉18根,该怎么去呢?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叙述摆的过程:先取出其中的一整捆打开来,和6根合并起来是16根,从16根里去掉8根剩下8根;再从剩下的4捆中去掉1捆,还剩3捆;剩下的3捆与8根合起来,就是38根。最后师生结合摆的过程共同归纳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算法、算理的理解,使学生自主明白笔算两位数减法,先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10再减的算理。

三、参与过程,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就应展示问题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例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发现新知:

1.启发思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求什么?要求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根据长方体各面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几个面的面积?哪3个面的面积?

(出示长方体3个面的直观图,并标出长、宽、高)

2.观察思考:这3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什么条件有关?各是怎样的关系?

3.(四人一组讨论)继续思考:长方体的表面积(即6个面的总面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高×长×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高×长)×2

4.启发设问:谁能说说第一种关系是怎样想的?第二种关系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多说,充分理解关系式的意义。

5.观察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较简便?肯定第二种方法较简便,并针对第二种计算方法问:长乘宽求出哪个面的面积?宽乘高求出哪个面的面积?高乘长求出哪个面的面积?小括号内求出的是什么的面积?为什么要乘2?这样,通过反复问反复说,让学生理解透彻第二种简便算法,为灵活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打好基础。

以上教学片段,展示了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注意学生的直观想象、观察比较、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学习形式,自主探索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探求新知,促进学生会学。

四、 开放教学,自主创新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封闭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有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问题,把课本中的现成结论转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给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

1.条件开放,发挥想象

这是一种答题者依据问题选择或自由创设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路径,有条件过剩和条件不足(或纯问题)等类型。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后,出示这样一题:“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这是一道纯问题的题目,要让学生填上合适的条件。学生能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填出不同的条件:(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4厘米;(2)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15平方厘米,高是6厘米;(3)一个长方体的横截面面积是20平方厘米,它的长是9厘米……从创设条件的简洁、合理角度,可以明显看出学生思维的简洁性和求新性,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思路开放,发散思维

思路开放就是以一题多解的方法,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例如,“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了驶100km。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要用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解法1:(用算术方法解)

100÷2×3=50×3=150(千米)。

解法2:(用方程解)

设3小时行驶x千米,x×=100,x=150。

解法三:(用比例解)

设3小时行x千米,=,x=150。

这种解题思路的训练,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从语言元素入手,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下一篇:“资料袋”运用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