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的研究

时间:2022-10-21 05:23:12

区域教研共同体构建的研究

摘 要:区域教研主要依托一定区域学校现有资源或优势,为解决本区域教师在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而开展的研究。本研究面对我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运用行动研究等方法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形成一种学习型的区域;探究研究者与教师这间的协作,同伴之间的协作,通过调查现状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及对话引领,更加科学有效有效的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研 共同体 青年教师 专业成长

一、引言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因而,对这个过程的优化研究是现实迫切需要的。通过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着重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展开研究,形成适合我区青年教师实际的培养措施,对于促进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教研共同体是为完成真实任务、问题,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教研方式。它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各个成员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

本文所指的是以区级教研部门统领规划,以教学片为活动单元,以学校为管理单元,以教师为发展主体,教研、培训、科研、电教四位一体、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学片、学校相互协作,教研员联合名特优教师、教师共同对教研活动进行有效拓展,形成区域内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外部支持系统,成为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的支持平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对我区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展开调查研究,着重于区域教研共同体运作策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教师实际不断改进教研活动形式,观察与诊断课堂教学,进行改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同时有针对性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

四、成果分析

(一)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运作的策略

1.建立共同体的三级组织架构

以教师进修学校为龙头,建立区级教师教研中心,承担全区教师教研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订及实施情况的检查反馈,同时承担区级骨干教师的教研任务和全区性教学研究活动;以教学片为教研活动基本单元,建立联席或联校教研活动机制,根据区教研中心的计划和部署,承担本教学片教师的教研活动,同时承担培养和向区教研中心推荐区级骨干教师的任务;以学校为教师教研管理单元,建立教师教研情况数据库,与区级教研中心管理平台的数据库相链接,实施教师教育的信息化动态管理。

2.建立基于原点的多元性教研体系

教研的规格上,要有层次性。区教研中心,着力引领名师的打造和区级骨干教师的学习、研究和提升;教学片,着力引领校际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逐步形成片中骨干教师群体;学校,着力引领教师的全员性教研,夯实教师队伍的发展基础,在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带动下,整体提升师资队伍。

教研的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共同体在制订教研计划前,要开展问卷、访谈等调查活动,本着教师缺什么补什么,想什么研什么的原则确定教研内容;教研内容要有系统性和联贯性,便于教师梯队教研和螺旋提升。

在教研的形式上,要有多样性。教师在职教研不同于师范院校的培养,在教研的形式上,要尽可能采用教师乐于参与的形式,像案例研讨、同课异构、教师博客等都是适合教师进行教研的形式。

在教研的时间上,要有选择性。可以为教师提供不同时间长短的教研,按时间分类,可以有短期学习课程,中期进修课程和长期课程三种。

3.建立基于现场的多功能教研过程

共同体积极倡导教师教研的“草根化”,逐步淡化把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使其成为“学生”接受教研的传统观念,提倡教研重心下移,把在职教师的教研有机地渗透到真实现场――课堂教学情境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的实践中开展教研。

立足课堂,通过实地观察和体验,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像目前采用较多的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有多种体验,通过教研,在交流和比较中优选教学设计,整合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过程。

立足问题,通过互动分析和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学能力。针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是教师比较喜欢的教研方式。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在不同的现场体验中形成的经验是不一样的,通过互动交流,可以拓展教学预设,增强教学机智。

基于现场的教研,教研共同体改变了原来的教研方式,实现了教研过程的多功能性。

(二)改进教研活动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案例研究

在教师专业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教师发展是教师教研活动的本质。为此,我们教研共同体倡导教研员联合名特优教师、教师共同积极挖掘和总结区内外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把改进教研形式、追求教研实效作为提升教研工作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幼教游戏式教研的基本流程:找寻现实需要――采用多样化形式“对症下药”――解决现实真问题,在实践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揭示游戏式教研对促进教师团队建设的作用。

此外39中的“淮生论坛”、天小的“教师发展论坛”、“下关区小班化教学教研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站”等等,区域教研共同体在努力改进教研活动形式的过程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快乐土壤”。

(三)观察与诊断课堂教学,改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教研共同体能够将教研重心下移,把教师的教研有机地渗透到真实现场――课堂教学情境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的实践中展开教研。为此,我们要求以每个学科教研员为主,名特优教师、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建立多个团队教研,选择教研专题,并运用行动研究法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研究与指导,改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观察是一个多方持续合作研究的共同体,也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研活动。为保障课堂观察的正常运转,保障其专业性,就必须依靠一定的程序。有效的课后反馈是使执教老师乐于收到教学情况反馈,并在自我反思中尽快有所改进;使所有听课、评课教师都能从对话中获益,提升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水平。

(四)对话,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个案研究

“对话”是意义表达、解读、转换与创生的过程,具有动态开放性的特点,是对教育活动意义、方式的不断叩问和应答的过程。教研员与教师之间作为各自在现实生活生存的人,在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是现实的交互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因此两者之间不仅仅有单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应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依赖来发展合作精神,激发勇气,共享经验,两者完成自我超越。

1.访谈过程中展开“对话”

这是我们常采用的静态的“对话”方式,就是在自然观察教师的教育活动后,针对教育行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一般以一问一答方式进行。以问题为中心,引导教师从计划设计、实践、反馈效果等方面进行逐层剖析,帮助教师学会分析、反思,再进一步调整。

2.教育情境中展开“对话”

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反应,敏感地觉察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变化作为重要的评价信息与改进工作的依据”,引导教师即时调整教育行为,即时体验教育思想,教师既作为活动的执行者,又同时作为反思者进入教育情境。这种“对话”会追随情境的变化而不断生发“对话”内容,随机指导,既有助于教师获取洞察力,又有助于即时解决问题,即时领悟。

3.群体研讨中展开“对话”

让几个教师同时观察同事的教育实践,就他们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交叉对话、讨论,这是一种“集体反思”,一种“案例研讨”。同事之间的交流使得原来为各人所有的经验、观点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是信息与灵感的巨大源泉。

4.课题研究过程中展开“对话”

围绕课题研究,与教师在共同探究过程中展开“对话”,以合作学习者的角色审视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将其视为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系统。这种“对话”才是长期的、有计划的行为,一般要经历大胆设想、踏实行动、开放对话、总结与改进、总结个案、建构模式、提升理念等几个步骤,经过循环往复进行,教师的素养和整体水平才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08.

[2] 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6.

[3] 陈向明. 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

[4] 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

[5] 钟启泉.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1

作者简介:

陈卉,女,1972年2月出生,职称: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科学研究。

上一篇:基于“设计―应用”理念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下一篇:对班级单亲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