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方言播音:打工者的“心灵家园”

时间:2022-10-21 04:47:26

流动方言播音:打工者的“心灵家园”

当你走近漂泊异乡的打工族,问他们心中什么最珍贵,他们大都会说乡情最珍贵。是啊,出门在外,一句温暖的乡音足以让人感动得流泪。可谁曾想到,一个普通的打工妹竟让乡音变成了财富,并且由此改变了命运!

1997年,陆小萍中专毕业后和同学结伴从家乡湖南来到深圳打工。几年来,她换了不下十个工厂,可是不管她怎么加班加点地干活,工资却从没有超过1000元。2003年6月2日这天下午,在深圳松岗镇台明电子厂做插件工的陆小萍下班走出厂区,在厂门口被一张招聘启事吸引住了。启事上写:本厂正筹建广播站,因业务需要,现招聘播音员1名,月薪1000元。要求普通话标准流利,有较好的文字功底。

这一消息让陆小萍为之一振。读中专时,她由于普通话说得好,当过一年的校播音员。此时,一种久违的激动让她的心怦怦直跳,她决定去试试。

面试是在工厂的播音室进行,有许多女孩前来面试。考试内容是现场播朱自清的《背影》。有的女孩带上耳机就紧张,播的吞吞吐吐的,甚至把字都念错了。轮到陆小萍时,她很快就找到了感觉,语音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负责招聘的人事部经理不由频频点头,当下决定录用陆小萍。

当上了工厂的播音员,陆小萍从十二人一间的大宿舍搬到了两人一间的文员宿舍,让姐妹们羡慕不已。

陆小萍所在的厂是一家上千人的大厂,厂务繁多,厂里一些行政命令如果单靠贴通知或开会的方式传达,会造成沟通不畅;另一方面,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匮乏,容易出现打架滋事。厂方选择自建广播站,为的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

明白了建广播站的目的,陆小萍顿感责任重大,十分用心。根据需要,她每天播音三次,早上和中午各播半个小时,傍晚播出一个半小时。

为了把节目办得丰富多彩,陆小萍发出了征集“办好播音站建议”的倡议书,员工们热烈响应,很快就提出了几十条建议,有的说要办“一封家书”栏目;有的说要适时播出找人消息,比如亲友来访时,广播站能够播出他们所要找的员工名字,免得让亲友白跑一趟或在门口苦苦等待;还有的说要搞一些笑话,活跃一下枯燥的打工生活;一个湖南工友建议在下午下班时间播放一段“湖南花鼓戏”,以慰籍他们心中那份绵绵的乡愁……

陆小萍还了解到,在深圳的很多工厂里,一个厂的员工几乎都是同一个地方的人,像台明厂,全厂80%都是湖南人,而旁边的富光眼镜厂,95%的员工来自河南。根据这个情况,她想,如果用方言播音,效果一定会更好!

接下来,陆小萍对节目内容做了调整和补充,使之更丰富,也更实用。比如增加了广播找人、寻物启事、停水通知、发工资预告和预防职业病的知识等,不仅活跃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还鼓舞了士气,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厂领导为此十分高兴,马上把陆小萍的工资涨了200元,还为她安排了一间单间住房。

为了更好地收集播音资料,陆小萍在宿舍楼前设了一个“萍姐信箱”,让工友们把想听的内容写下来投到信箱里。她从中发现,有不少工友希望多播一些有关家乡的信息,哪怕播一句乡音也好。

工友的心声坚定了陆小萍用方言播音的决心。2003年9月的一天,下午下班后,她用湖南话播出了一封员工家信,那是一个打工妹的母亲写来的,信中的切切叮嘱和无尽思念让人动容,很多工友听后潸然泪下……

工厂老板也是湖南人,他听了陆小萍的播音后,对她大加赞扬,说她播得有创意,并鼓励她多用一些方言播音。

陆小萍的方言播音不仅在本厂受欢迎,在邻厂也引起了轰动。一些工厂纷纷建起了自己的播音站,与台明厂有业务往来的一些工厂请她去播音,每次播音30分钟,老板给100元的红包,这让陆小萍惊喜不已。

后来,老板知道了陆小萍外出播音的事,批评了她一通,罚了她200元。

回到宿舍,陆小萍越想越不是滋味,她静下心来分析市场,觉得自己出来单干,挣的钱要比现在多得多。不久,她递交了辞职书,离开了台明厂。

辞职后,陆小萍在松岗镇开始客串工厂播音员的生活,由于她播音有特色,效果好,请她播音的厂家不少,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一般一个工厂她每周去两趟,一次播一个小时,每个小时收费50元。为了错开几家厂的播音时间,她早上去一家,中午去另一家,傍晚则再换一家,忙得团团转,不过一天下来,她最低也有150元的收入。对工厂而言,每周播音两次,每次50元,一个月只需花400元,比聘一个专业播音员划算。这样,一个月下来,陆小萍除去开支,能挣四、五千元,这让她喜出望外。

就在陆小萍准备大干一场时,问题出现了。2004年5月的一天,陆小萍去石岩镇泰昌厂播音,像往常一样,她先用普通话播音,随后又改为湖南方言。没想到,还没播完,一个主管冲进播音房,对她吼道:“你在播什么鸟语,谁听得懂啊!”这让陆小萍尴尬不已。原来,泰昌厂90%以上的员工是河南籍,湖南人只有少数几个,她用湖南方音播音,难怪挨骂。

经过这次教训,陆小萍对周边的工厂进行调查,走访了100多个工厂,对每个工厂的用工情况做了分类登记。数据显示,四川、河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省的员工抱团在一个厂打工的居多,要搞方言播音就有必要学习这些省份的方言。

可是,学习那些方言不是件容易的事,还不如寻找不同省份会方言的合作伙伴。说干就干,陆小萍开始物色人选。很快,来自河南的李琳、四川的陈九妹、湖北的赵小燕、江西的方玲玲和广东的赵艳等女孩加盟进来。

陆小萍在松岗镇租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让几个女孩住进去,对他们进行辅导。经过几周培训,女孩们初步具备了播音的能力,陆小萍就向各工厂推荐“方言播音员”。如果厂里的工人以河南人为主,她就派李琳去播音;如果厂里四川人居多,她就让陈九妹去……当然开始一段时间,陆小萍还要陪他们去,并根据他们的播音情况进行指导和提出改进意见。

在陆小萍的悉心指导下,她们几个都能放单飞了。这时,陆小萍开始全力开发新的客户。为了充分发挥姐妹们的积极性,陆小萍规定每人每月底薪500元,播一小时提成20元。一般情况下,姐妹们一个月底薪加提成能挣2000元左右,比在工厂里上班强得多。

2005年初,陆小萍发现,不少小厂也需要它们这样的“方言播音员”,但却不想花钱买上万元的播音设备。权衡再三,陆小萍倾其所有,买了一台面包车,一套播音设备,聘了一个司机。就这样,深圳特区第一个“流动方言播音站”诞生了。

不出一个月,“流动方言播音站”的足迹遍及深圳的沙井、布吉、平湖、石岩和福永等十几个乡镇,数十万打工者听到了日夜思念的乡音,无不倍感亲切,激动万分!发自内心地称陆小萍的播音车为打工者的“心灵家园”。

到了2005年底,陆小萍的播音队伍发展到了15人,每月除去人力成本和各项开支,陆小萍能净挣2万多元。现在,“流动方言播音站”在打工族中的名气越来越大,业务量正在不断扩展……

上一篇:校园“头班车”:相恋何太急? 下一篇:为鞋美容,打工妹“脚上”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