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能力

时间:2022-10-21 01:17:50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能力

摘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养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模式陈旧僵化、课程设置结构单一、校园文化缺乏活力等。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等,大学生自身也需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关键词: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有社会、学校、个人、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但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就业竞争力差,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业务素质这个单一指标上。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排前五位的是:专业基础知识(32.5%)、思想道德修养(22.8%)、问题解决能力(16.7%)、敬业精神(9.1%)、团队合作精神(6.6%)。可见,单一的专业素质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直接要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

关于综合素质这个概念,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如真诚、勤奋、有责任感等等。文化素质主要指大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对艺术和宗教等的理解、人际交往的知识与能力等等。专业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身心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等。在这四个方面里,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专业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

二、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的陈旧僵化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大学毕业生的前提。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跟不上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计划单一,培养方式陈旧僵化,从一开始就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且,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学方式呈线型单调的程序流程,形成了以教材、教室、教师为核心的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这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课程设置结构单一

课程设置是决定人才培养最终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无疑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学分制下仍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分配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结构单一、重复低效等问题。这表现在,课程的设置仍存在着面过宽或过窄,多数课程和专业老化、陈旧,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衔接,专业分割严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脱离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校园文化缺乏活力

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还是充实学生头脑,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同时,校园文化还能构筑学生的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还存在着忽视校园文化建设,或者校园文化建设活力不足的现象。这表现在,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积极性不高,而是热衷于个人社交、网络游戏等更加私人化的活动。

(四)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构成的单向、线型、平面、封闭、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着重于专业知识,而基础知识薄弱,知识面狭窄,文理分割严重,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基础;知识体系内部缺乏有机联系,知识庞杂、松散、相互孤立、死板、僵化,缺少系统性和有机联系性;知识的陈旧速率高,信息封闭,知识吸纳力不足,知识更新慢,等等。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缺乏创新活力,也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一)学校方面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在培养方案上,要根据社会、学科的发展不断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保持科学性和合理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要打破线型单调的程序教学,应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的互动,在注重学生的自主和情感因素的同时,积极启发学生去思考,营造良好的、浓厚的、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自学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如本院在口腔医学生开展的PBL教学模式和临床医学多站式技能考试等。

2.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设置优化整合的目标是建立多方向、立体网络系统的课程结构。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和概括,重新建构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概念框架体系和整合专业科目结构体系,也包括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还包括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协调与整合。具体来说,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宽结合起来,要把开展理工科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要使新旧专业结合起来,开设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专业课程,打破专业、学院、学科、校际间的隔阂。增大临床实践课比重,把理论课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如,开放式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验计划和动手能力,通过课程的综合化,促进学科知识渗透,特别是文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以校园精神文明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我们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使大学生获得新知识,增长新才干,培养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二)大学生方面

1.大学生应当树立均衡发展的观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目前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很多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可是在其他方面就相对落后。特别是医学类院校的大学生,学生的学术研究氛围比较浓厚,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却并不丰富,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学生不活泼,缺乏青春的朝气,在面试的时候不能大胆表现自己。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方面兼顾。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要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历史感,它不仅有助于在专业领域内更有创造力,还可以使人变得更善于深思熟虑,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而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大学生还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的学习,做到文理平衡,相得益彰。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大学生受到了多年的教育,从整体上来讲他们的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近些年来社会上的消极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这导致了有些大学生在这股思想的冲击下迷失了自我,陷入了腐化堕落的泥沼,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因此,大学生应该加强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面对挫折失败的打击,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注意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优良的性格、顽强的意志等。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三大要素构成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结构系统、专业知识结构系统、工具知识结构系统和方法知识结构系统。基础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根基,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它是知识更新的动力,是思维的因子。基础知识包括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基础技术知识等等。专业基础知识包括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等等。专业知识是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创新的质料。它包括学科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及学科的历史演变、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工具知识和方法知识是知识结构的关键。工具知识包括汉语言文学知识、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等。方法知识则包括如何科学用脑用时,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搜集加工材料信息等相关知识,也包括现代科学的方法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等。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建构,必须要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状况,结合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发展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

3.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利用好这一有效途径,则需要进一步拓展社会实践的内涵,充分利用各种载体为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大学生应该通过广泛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养自己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善于倾听和表达的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自我缓解压力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友善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既强调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强调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既强调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培养的统一,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其就业的影响日益明显,这就使高校在强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的意义更加重大。

上一篇:林业院校大学生公民生态素养培育探析 下一篇: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提升高职学生职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