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21 11:50:19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术中、术后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中图分类号] R71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4-156-02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见于中年女性,发病率为20%~60%,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传统上常采用性激素或传统手术疗法对其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微创外科的进一步完善,腹腔镜被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为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特对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09年9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6例,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5.62±5.13)岁,全部患者均经临床及辅助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其中单发肌瘤54例,包括肌壁间肌瘤30例,浆膜下肌瘤24例;多发肌瘤32例,均为肌壁间合并浆膜下肌瘤,带蒂的浆膜下肌瘤12例。肌瘤最大直径15cm,最小肌瘤直径2cm,肌瘤最多10个。术前所有病例均经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及活动度,B超检查确定子宫肌瘤位置、数目及类型。86例患者均有腹腔镜手术适应证,并愿意接受该术式。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日及术前用5%碘伏进行会阴、阴道消毒;术前晚进流质,排空肠道,手术当日晨清洁灌肠;术中持续导尿。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加静脉辅助麻醉,心电监护下进行。患者取头低足高位,常规气腹穿刺,气腹压为1.73kPa,分别于腹部做3点穿刺孔,第1穿刺孔为脐缘,置套管及腹腔镜(10mm),充分检查腹腔,了解子宫大小、形状、肌瘤部位、数目及类型。从阴道放置举宫器以便充分暴露肌瘤。第2穿刺点为右下腹麦氏点,置助手钳(5mm),第3穿刺点为左下腹对称于麦氏点位置,置操作钳(10mm)。根据镜检情况,并结合不同部位的肌瘤选用适当的手术方法。(1)浆膜下肌瘤:蒂较细的患者腹腔镜下采用1号可吸收套扎线圈扎紧肌瘤蒂部,并于套扎线以外游离肌瘤,或直接电凝蒂部切除肌瘤;而蒂部较宽的患者,腹腔镜下先电凝并剪开浆膜层组织,使瘤体和宫体之间剥离一定空隙,即在基底部置一套扎圈,边剥离瘤体边收紧套扎圈,直至完整剥离出肌瘤,用1-0肠线间断缝合浆肌层;(2)肌壁间肌瘤:通过腹腔镜了解肌瘤的大小和部位,在肌瘤周围子宫肌层注射催产素20U,沿肌瘤最突出处电凝并纵形剪开浆肌层及肌瘤包膜,直达肌瘤组织,并将肌瘤锥钻入瘤体,剥离肌瘤与周围组织,直至完全剥离出肌瘤,用1-0肠线间断缝合肌浆层,若残腔较深或底部已达宫腔,则分两层间断缝合肌浆层;(3)阔韧带肌瘤:腹腔镜下确定肌瘤与子宫附件的关系,并辨清输尿管走向及子宫血管部位,于肌瘤突出处电凝并剪开阔韧带前叶或后叶,深达肌瘤表面,使其充分暴露,肌瘤锥钻入瘤体,分离肌瘤与周围隙,套扎基底部后离断瘤体;用瘤体组织粉碎器将肌瘤碎块取出,冲洗盆腔并检查手术创面,用3-0肠线皮内缝合穿刺孔,创可贴覆盖切口。对照组则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具体手术方法严格参照《妇产科手术学》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标准[3]。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经相应的手术治疗后,分别对其手术效果及术中、术后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子宫肌瘤患者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肌瘤剔除术,无需中转开腹手术病例。两组均未发生邻近器官组织损伤、术后出血、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2.2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亦明显减少,结果见表1。

2.3两组患者术后发热和镇痛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热率和术后镇痛率均明显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两组患者术后排气和住院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明显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其发病率较高,从而严重威胁着女性的健康。以往治疗方法主要以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为主,但开腹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多,术后容易发生盆腔内广泛粘连[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女性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患者,既要去除病灶,又要保留生育功能[5]。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具有创伤性小、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又保留了子宫,维持了正常月经和生育功能,从而迅速得到了众多医生和患者的充分认同[6]。因此,子宫肌瘤腹腔镜下剔除术正是子宫肌瘤患者保留生殖器官的理想治疗方式。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症状、肌瘤类型、生长速度、大小、数目及患者生育状态等综合因素,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最佳的手术方式[7]。手术时:①对浆膜下蒂较细的肌瘤无论是电凝或套扎切除都较容易,蒂较宽时可采用边剥离肌瘤边收紧套扎圈的方法,既简捷又安全。②对肌壁间肌瘤,子宫切口应尽量争取从子宫前壁或底部切入,在剥离过程中如遇阻力或出血,可用纱布压迫止血后再重新寻找正确层面继续分离。③阔韧带肌瘤剔除时要辨认好输尿管及其走向,当组织增厚,分离困难时,须游离输尿管以避免损伤,由于肌瘤基底部与子宫动静脉及输尿管位置接近,切断前应先查清其走向,以避免损伤血管及输尿管。

本研究结果表明,64例子宫肌瘤患者全部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肌瘤剔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术后也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安全可行,对子宫肌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生秀.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18例临床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4):411-412.

[2] 张夏兰,卓静,黄友琼,等.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68例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17):11-12.

[3] 苏应宽,刘新民. 妇产科手术学[M]. 第2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38.

[4] 王宗钧.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50例临床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45(8):55-56.

[5] 段丽君.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75例临床分析[J]. 腹腔镜外科杂志,2006,11(4):318-319.

[6] 肖风华,章汉望.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式探讨(附176例临床分析)[J].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46(2):115-117.

[7] 黎惠玲.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62例临床分析[J]. 淮海医药,2007, 25(1):25-26.

(收稿日期:2010-02-2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人胎盘组织液抗炎药效学研究 下一篇: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