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10-22 12:21:15

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自拟结肠炎灌肠液灌肠治疗460例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结果 本组460例患者中经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后,临床治愈356例,治愈率为77%;临床好转104例,占23%,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灌肠; 溃疡性结肠炎

[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5-46-02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常自乙状结肠开始,逐渐蔓延至整个结肠。患者出现左下腹痛,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可多至十余次以上。粪含黏液和脓血,但量不多,如累及直肠,则有里急后重,有时出血很显著。体检时病变肠段有明显触痛。粪便反复细菌培养并无痢疾杆菌。X线钡剂灌肠可见正常黏膜皱纹和结肠袋形状消失、肠腔狭窄等,并可见息肉样变。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大肠杆菌菌株刺激了免疫系统,产生能破坏结肠黏膜的致敏小淋巴细胞所引起。急性发作时,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利用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也较满意。本研究于1988年6月~2009年12月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自拟结肠炎灌肠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满意的冶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60例,为1988年6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其中男316例,女14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6岁,平均(43.56±11.52)岁。

1.2 诊断标准

非特异性结肠炎的诊断参照《实用内科学》[1]。患者有左下腹痛、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可多至十余次以上。粪含黏液和脓血,但量不多,累及直肠者有明显里急后重,有时出血很显著,便血。体检时病变肠段有明显触痛。经X线钡剂灌肠可见正常黏膜皱纹和结肠袋形消失,肠腔狭窄等,并可见息肉样变,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弥漫性炎症和散在的浅溃疡而确诊。

1.3 治疗方药及方法

结肠炎中药灌肠治疗方剂组成:甘草30g、白头翁30g、秦皮30g、黄连20g、黄柏20g、地榆炭30g、炒槐米20g、仙鹤草20g、苦参30g、五味子20g、茜草根20g、诃子20g、石榴皮20g,腹痛者加罂粟壳20g、元胡20g,便血严重者加三七粉20g、白芨粉20g。

将以上中药用温水600mL浸泡2h,武火煎沸,改文火续煎,浓缩煎至500mL,然后加入血竭粉30g、青黛粉20g备用。每剂药用5次,每次100mL药液,每日1次,在每次100mL药液中加入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10mL,地塞米松10mg,进行灌肠治疗。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将灌肠器硬管头缓缓插入约2cm左右,将药液缓慢灌入,灌进药液后患者应垫高臀部,卧床休息2h,休息期间隔半个小时即转动一次,使药物直接接触溃疡面,起到直接治疗的作用。10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7d,根据病情的轻重可持续治疗2~6个疗程。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经钡灌肠X线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溃疡愈合,并且随访2年以上未再复发者;好转:临床症状消失,经X线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溃疡面明显缩小,再次发作,症状较轻,时间较短,但经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很快消失。

2 结果

本组460例患者中,按上述疗效标准判定,治愈356例,占77%;好转104例,占23%;总有效率为100%。

上述病例中病程短者、溃疡面小者,疗程短,疗效好。上述治愈病例中,用药前检查,溃疡面在0.5cm左右,肠黏膜可见充血、水肿,点片状出血,斑片状糜烂,上面覆薄白脓性分泌物。356例痊愈患者中,均在治疗1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消失。治愈的病例中最短2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临床好转病例中,用药前检查,溃疡面在2cm以上,并且病程长,便血量多,患者估计便血量每日在20mL左右,全身症状严重,贫血明显,体重及食欲下降显著。经1个疗程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便血止住,但复发性强,经过6个疗程治疗,症状消失,全身症状改善。经X线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所有患者的结肠溃疡面缩小,有些患者的结肠溃疡面基本消失。

3 讨论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大肠杆菌菌株刺激了免疫系统,产生了能破坏结肠粘膜的致敏小淋巴细胞所引起。近年来临床研究资料表明,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之一,相当于西医的结肠透析。该方法一方面刺激了肠黏膜,使肠道充血,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体内氮质等代谢产物随肠道分泌物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泻下作用,加速食物残渣的排泄,抑制肠道菌群的生长,从而减少肠内蛋白质的分解,使肠源性氮质吸收减少[2,3],从而抑制了特殊的大肠杆菌菌株刺激免疫系统的作用,抑制了对结肠黏膜的损害。

结肠炎中药灌肠患者的结肠溃疡面液是由甘草、青黛粉、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黄芩、炒蒲黄、地木翕炭、炒槐米、仙鹤草、苦参、五味子、血竭、茜草根、诃子、石榴皮、罂粟壳、三七、白芨等药物组成。方剂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涩肠止泻、促进溃疡愈合等功能。同时在每次患者的100mL灌肠药液中加入地塞米松10mg,2%盐酸普鲁卡因10mL。其药理作用[4]:地塞米松有抗炎、抗毒、增强免疫的作用。地塞米松为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皮质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非特异性抗炎作用,抑制白细胞浸润,并降低血管的通透性;阻止细胞膜磷脂中结合花生四烯酸转化为游离花生四烯酸,使白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等炎症介质生成减少;抑制免疫反应,调节T细胞功能,使Th细胞和Ts细胞比例恢复正常。2%盐酸普鲁卡因能阻断病灶向中枢神经的劣性刺激,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过程,改善溃疡的营养状况。解除神经痛,缓解肠平滑肌痉挛所致的绞痛[5]。中药血竭粉据《大明本草》记载,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敛疮生肌等功能,对一切恶疮久不愈合者,有促使溃疡愈合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 内科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11.

[2] 沈庆法,何立群. 肾脏病的中医药研究新进展[M].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144.

[3] 许英. 清氮汤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J].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1):9-20.

[4] 秦成勇. 炎症性肠病的药物治疗[J]. 山东卫生,2005,4(5):53.

[5] 张国政,马健. 弥漫性腹膜炎与MOF[J]. 实用外科杂志,1992,12(9):20.

[6] 张学庸,张宁仔. 新编内科诊疗手册[M]. 北京:金盾出版社,1987:368.

(收稿日期:2010-03-1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13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下一篇:硫普罗宁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