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政: 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时间:2022-10-21 10:51:02

高考新政: 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高等教育“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多元录取机制”“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文理不分科”“减少考试科目”“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考制度作为教育制度,它是基础教育的终点和高等教育的起点,不论是起点还是终点,都应该体现教育的目的与宗旨, 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文理不分科”是增负还是培养“全才”

其实,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在考试招生制度领域的改革探索一直在进行。从“一卷考天下”的全国统一命题到分省自主命题,从高校招生计划并轨到高校连续扩招,从部分高校拥有招生自到高职院校实行分类考试、注册入学,从人工判卷到网上录取再到网上评卷,从3+X到3+文综、3+理综,从重知识考试到重能力和素质的考察,考生和家长都感受到了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明显变化。

然而,在改革进程中,有些改得不尽如人意,常常是改了这方面的问题,又出现了那方面的问题,其中原因很复杂,但改革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取消文理分科是个老话题。全国多地都曾有过高考文理不分科的尝试,但最终都半途而废。

去年12月,媒体记者先后在石家庄市一中和十五中随机采访了30名高中学生,其中26名学生反对文理不分科,仅有4名学生支持。他们认为,高考如果文理不分科意味着学科多、作业多,学习压力肯定会更大。

不同于学生的反应,老师们对此则普遍表示欢迎。“我赞成文理不分科,这样可以让基础教育回归它的本义,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石家庄市一中信息宣传处主任马瑞华如是说。

李女士是江西省吉安市一名高中学生的家长,她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优秀。对于今后或取消文理分科的高考改革,李女士认为,过早的文理分科导致“专才”多,而“通才”少,文理不分科会对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起到积极作用。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说,这是大势所趋,基础教育就是应该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

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崔允表示,“文理不分科”有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只学“考试导向”课程的现状,让他们从“埋头死读”到“抬头看天”,尽早认识个人志趣、自身特长,建立高中选课与高校选科的关联性。

教育专家柯政对媒体表示,应该还给学生更多更大的课程选择权,“千万不能回到每个学生都学同样课程的老路上去”。教育政策的出台,必须审慎稳妥,对政策逻辑进行分析和判断,对试验成败进行评估和论证,并事先信息公开,决策透明,以免反复折腾。

与不少人担忧“取消文理分科”可能给学生增负不同的是,“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得到了几乎一边倒的叫好声。

不少家长、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消除了单次考试的偶然性。

北方交通大学附中一位英语教师对媒体表示:“这种改革思路是对的。目前,英语的教材和考试设计使得学生的功利性太强,而实用性很弱,学生兴趣调动不起来。学生压力太大,英语老师的压力也很大。这项改革会促进学生学英语更注重实用性,对老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确,高考应该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引导作用。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指出,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应该是恢复和强化高考的“教育功能”,而非高考的“社会功能”。高考是一把“双刃剑”,减少考试科目可能是为考生减负,但同时也可能直接降低某些科目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使其受重视程度降低。因此,高考改革要尽可能降低负面作用。

告别“一考定终身”,考验设计者的智慧

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高考,是教育部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的一大特点。方案指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将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一门课程可以参加两次考试,计最好成绩。”这意味着平时成绩也将与高考挂钩,可一定程度上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多数人在表示赞成的同时也提出,如何统一学业水平考试标准、保证其透明度公平性是一大难题。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能否发挥在选拔方面的作用,是人们最关注的。从单一的高考三天、一个高考总分,到考察学生高中学习的三年,这一“考三天”到“看三年”的变化,透露了中国教育未来选拔人才的方向。学业水平考试几乎每学年都有,每门课都有考试,这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息:大学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完整、充分地掌握了高中学业要求的知识的人才,而不是高考考几门就只学几门的应试教育痕迹很深的学生。

今后要充分考虑运用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从原来只以分数录取学生,转化为不仅看分数,而且还须看分数取得的过程。不仅看学生文化课的成绩,而且还要看学生参与了哪些活动、有哪些兴趣特长,以及其他方面取得的成绩。这应是将来大学作为录取依据的主流方向,与国际一流大学录取的规则也相一致,符合人才选拔的教育规律。

而将考试交由专业机构组织,大学的主要精力就能放到选拔与录取上。学生有高考成绩,有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有比较科学的、具有一定公信力的高中综合素质测评报告等,大学可以将主要精力用于利用上述材料来选拔适合自己培养的人才,包括自己组织面试和一些特长性测试等。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按合格和等级方式呈现,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与当前的高考招生制度接轨才行。毕竟高考按分数录取,差一两分往往就会淘汰很多人,如果成绩只设等级,怎么拉开招生的层次?”一位家长忧心地对媒体表示。

面对高考即将探索的多项改革措施,人们对综合评价能否客观、多元录取能否透明能否公正持有疑问,特别是高考招生的公平性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杜绝综合评价内容出现造假”“如何避免好政策反而给学生增负”“如何给不同地区的孩子搭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家长的疑问,成为制度设计者的考题。

针对家长们关心的“今后高考科目如何减少”“文理不分科是否加重学业负担”的问题,一些教育界专家提出了如下设想。

设想一:语、数必考,其他科目采取学分制

数学、语文作为核心学科,不应发生变化,其他学科都可以实行学分制或考级制。数学作为重要的通识教育学科,是最不可能,也最不应该“滚出高考界”的。语文则具有跟数学同等的地位。除通识教育学科外,其他学科则都可以作为高考“减少科目”的“试点”。在英语学科上实行社会化考试或考级,其实十分可行。英语不是通识教育范畴,而是工具学科。将工具学科通过考级来进行考核,并通过高校对级别的要求来报考相应高校,不仅没有削弱英语等工具学科,反而可能是一种强化。在有关教育人士看来,文理6科,也都可以使用类似的考核方式,或使用学分制。

设想二:核心学科外学生自选考试科目

“可以适当减少一些考试科目”,一些教育人士认为,“减少科目”的高考形式,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即学生自选考试科目。

有关专家认为,近些年来,我国虽然也一直在鼓励和实施分省命题,但大多模式仍是“3+X”,“X”往往包含了三门或三门以上学科,这对学生来讲负担还是过重。欧美国家在中学阶段,会规定学习的核心学科,将其作为高考的必考科。除核心学科外,学生们则可以凭自身的水平、能力以及兴趣,至少再选择一门或若干门其他学科参与考核。

有关专家称,欧美国家,除语数之外,核心学科还包括一门“科学”学科。“文理6科没有孰重孰轻之分”,某中学校长认为,文理6科各具专业性,不适合统一“裁减”任何科目,应该让学生自选兴趣科目专攻。

高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让广大学子能够在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上实现人生梦想,就要确保每一次的决策、每一小步的改变,都遵循公平、理性和科学的原则。

新一轮高考改革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是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党的各项事业制度改革相互配合、协同攻关。”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文中说。

在谈到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时,袁贵仁部长还说:“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如此明确的改革指导思想和原则,让人们对考试招生改革充满期待。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本次高考改革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不偏科,全面发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优势、志向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二是改革高考。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为高考科目、内容改革提供了空间,通过改革高考,使之更加科学、简单、公平。探索“减少考试科目”“文理不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

新一轮高考改革,有着各地的实践基础。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改革纲要》的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了3年的改革试验,充分发挥了各地的首创精神,积累了可供借鉴的改革经验。

多年来,浙江省一直在探索属于自己的高考之路。早在2004年,该省就开始本省的高考探索,拥有自主命题权。2009年,浙江改革志愿填报方式,提出平行志愿。2011年,推出“三位一体”招生,即打破高考的唯一性,学业水平成绩、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和高考成绩三者,按一定比例折算成考生的最终成绩。这一做法,特别是在去年,浙江实行“三位一体”招生的高校已增加到22所,参考学生18110人,录取学生1885名;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达到9415名,已占到招生总量的8.2%。2009年,新课改推行后,浙江的高中开始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制度。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表示,今年浙江将实现高考招生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更多结合。

近来,各地高考改革举措不断。有的地方准备取消高考加分项目或降低加分分值,有的地方准备调整相关科目分值、改革高考志愿的填报方式等。每一项方案的具体内容,都引来各方密切关注。如何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中高考的公平,同时顺应教育改革的现展趋势,成为讨论的核心。而分析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可以看出公众对高考改革的诸多期待。

公众期待改革方案能够进一步推进中高考的公平公正。北京市近期向社会征询中高考改革草案意见,其意义并不是某些科目分数出现了调整,而是更大限度地顾及考试的公平性。方案中将采用平行志愿的模式,即在不同批次不同志愿上可填报两至三所平行的学校,力图避免过去因为一分之差,掉入下一批次后学校和专业均差之千里的情况;在京郊的生态涵养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设专项招生计划,增加寒门子弟入读大学的机会;采取更大范围向社会征题的方式,进一步丰富充实高考试题资源库;英语实行一年两考,等等,大都赢得了公共舆论的肯定,重要原因在于,它们有利于高考制度的公平公正。

目前,已有21个省(区、市)正式公布了2014年高考加分的相关政策和信息。与往年相比,今年高考加分项目整体缩减,加分分值也相应降低。山东将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外语听力不再纳入统一考试内容,甚至取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等七项措施。

改革应该保证最大多数人受益、最少数人受损,在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上下功夫,这考验着高考改革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制定者的智慧。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此回应道,一是建立健全入学机会公平的保障机制。二是严格考试招生管理,完善考试诚信、安全的管理制度。三是全面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加强高校招生自律,严肃招生纪律,加强责任追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可以说,一个既有顶层设计又摸着石头过河的良好局面正在到来;一个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高考改革态势已经形成。高考改革中的每一步,不仅事关考生多年的寒窗苦读,更关乎国家整体的人才培养规划,进而关乎各行业人才梯度能否均衡。

相信这次高考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以及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将是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会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上一篇:对教师成长有用的四句话 下一篇:草根教师的小幸福